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光明日报】任露泉:一生致力仿生学研究

 

时间:2020-08-17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
【字号:    

  “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在疫情分析、疫情防控和疫情预测等方面发挥着作用,也正在助力各行业恢复生产。我们要在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前提下,运用科学技术推动国家发展、增加人民福祉。”采访一开始,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教授任露泉就谈起了自己近期的感受。

  这也是任露泉一生致力于仿生学研究的感悟。1944年,任露泉出生于江苏铜山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少年时的他除了读书,就是帮家里做农活。至今,任露泉还能回忆起第一次看见拖拉机耕作的场景:“小时候,父亲在我眼里力气最大,可在拖拉机面前却很渺小。那时候,我隐约认识到这些机器能帮助乡亲们摆脱贫困。”

  知识改变命运,科技助力发展,任露泉是受益者也是践行者。1962年,他考取吉林工业大学,选择的就是拖拉机专业。毕业后,他主动要求到新疆的油田工作,在劳动中不断地实践着所学知识,尝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甜头。

  “研究生毕业后,我回到吉林工大拖拉机专业任教。在一次拖拉机负荷车设计调研中,看到挖掘机作业时,铲斗中的土怎么也掉不下来,人们不得不用锹一铲一铲地清除。”任露泉说,“作为一名从事地面机械研究的教师,我有责任解决这个问题。”

  调研回来后,在导师和学校的支持下,任露泉把“地面机械脱附减阻”作为研究方向,带领课题组对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的地面机械作业情况进行调研。一次,在一片刚刚收割完的稻田里,任露泉看到田鼠在快速穿梭,浑身却一点也没沾上泥巴。这给任露泉极大的震撼和启发,经过深入思考,重新确立了“地面机械仿生脱附减阻”的研究方向。

  任露泉带领科研团队,在近10年的时间里,对6门10纲1万多只土壤动物进行系统研究,探索土壤动物脱附减阻现象的特征规律,创建了“生物非光滑减阻理论”和“多元仿生耦合理论”,这也是我国在国际地面机械仿生领域首次提出原创性理论,任露泉因此成为地面机械仿生领域的开拓者。

  土壤动物脱附理论的重大突破,并没有令任露泉停止科研的脚步。他继续带领团队投入实质性研究,研制出具有脱附减阻功能的犁壁、镇压辊、深松铲等多种仿生机械部件,并向其他非土壤介质领域拓展,又研发出防粘模具、不粘炊具、减摩活塞、仿生钻头等仿生产品。

  当选院士后的任露泉在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上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在他的带领下,吉林大学工程仿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已经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仿生科学与工程基地;团队成员共同努力,荣获了省部级一等奖以上奖励15项,其中国家级奖励5项;在他的悉心培养下,许多学生成为科教等领域的中坚力量,有的已成长为长江学者、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等。

  如今,已经76岁的任露泉院士除出差外,每天都会到实验室,带领团队紧跟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工作。任露泉的学生们说:“老师对待科研一生执着,对待科研和教学始终有真心、投真情、下真功、动真章。”

导航
首页
学部介绍
院士信息
院士大会
院士增选
智库建设
出版物
学部工作局
动态
学部动态
媒体报道
咨询评议
学术交流
科普活动
院士动态
专题
2021中科院院士增选
2019中科院院士增选
陈嘉庚科学奖
科学与中国
学术引领
科学人生·百年
院士文库
缅怀院士
中科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
纪念学部成立60周年
院士口述故事
工具栏
院士邮箱系统
院士增选系统
学部咨询项目管理系统
学部学科项目管理系统
院士退休信息报备系统

id_start124341id_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