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设 >  科学文化传播 >  科普动态
智库建设

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国屏、张景中与科研管理骨干聊初心与梦想

 

时间:2017-11-23
来源:  【责任编辑:】
【字号:    

  

  11月20日,在“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成都报告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国屏、张景中与科研管理骨干聊初心与梦想,勉励与会人员不忘初心、积极向上,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

  

  在题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主题报告中,赵国屏分享了自己求学与科研经历。“兴趣爱好很重要。”赵国屏以自己为例,上世纪60年代,他偶然在《科学画报》上读到一篇关于DNA双螺旋结构发现后分子和细胞生物学发展的文章,其中提到病毒是介于生命和无生命之间的“生命体”,他为之着迷并下决心献身生物学研究。

  不过,赵国屏高中还没毕业,就遇上了“上山下乡运动”。10年的知青插队生涯磨炼了他坚韧的意志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我想用生物知识改变农村”,于是赵国屏带领插队组同学和生产队社员育种、搞试验田、修水利,渴望把淮北穷村变为富饶之地,自己也从毛头小伙儿成长为大队书记。

  1977年,而立之年的赵国屏再次跨入校门,在复旦大学继续深造。“改造自己从来不晚。”赵国屏感念复旦大学对自己的基础教育、能力培养和科研训练。之后,他又考取了美国普度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赵国屏认为,人活在世界上要做有意义的事情。要有矢志不渝的科学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踏踏实实的前进步伐。“自己认准的路,就要向前走,不回头。”赵国屏说。

  赵国屏强调,做科学就是做人。一是要胸怀大志、放眼世界、自我改造;二是要勇担重任、锲而不舍、认真学习;三是要仰望星空、博闻思辨、不断创新;四是要脚踏实地、刻苦钻研、精益求精。他还援引拿破仑的话勉励与会人员,先投入战斗,然后再见分晓。“只要思想不落坡,方法总比困难多。有一分热就要发一分光。”

  

  张景中在题为《回顾创新梦》的主题报告中,则用了“一叶知秋”、“班门弄斧”、“行成于思”、“厚积薄发”同与会人员分享了自己的学习、教学和科研的经历。他以具体的数学题和数学理论为例,探讨了数学的奥妙以及做学问的道理。“学习就是要善于观察和总结,举一反三。”

  张景中表示,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对自己科研道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华罗庚的“弄斧必到班门”督促他不断向其学习科研思路和方法技巧,他还回忆起,曾看到华罗庚对计算机定理的有关结论深受启发,在深入思考研究后,出版了院士科普系列图书,也因此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站在大师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想得更深”。

  张景中建议与会人员做科研时一定要多读大师的著作,慢慢学习积累。“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耐心。”张景中提及,“教育数学”这一概念,从他开始思考到提出用了15年,再到获得认同又用了15年。而在“重建三角”这一教学领域,他从发表文章到正规的教学实验,用了32年。“创新,要有机遇,会有灵机一动的时候。但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入和持续的思考。做学问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张景中说。

  成都分院分党组书记、常务副院长王学定,院长助理江晓波分阶段主持报告会。报告会由中国科学院、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工程院、科学技术部等主办,成都分院承办。来自院属四十余家单位中青年科研、管理骨干及成都教育基地在读博士生约120人参加报告会。

  

导航
首页
学部介绍
院士信息
院士大会
院士增选
智库建设
出版物
学部工作局
动态
学部动态
媒体报道
咨询评议
学术交流
科普活动
院士动态
专题
2021中科院院士增选
2019中科院院士增选
陈嘉庚科学奖
科学与中国
学术引领
科学人生·百年
院士文库
缅怀院士
中科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
纪念学部成立60周年
院士口述故事
工具栏
院士邮箱系统
院士增选系统
学部咨询项目管理系统
学部学科项目管理系统
院士退休信息报备系统

id_start124322id_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