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宪院士

【字号:    
徐光宪院士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学家和教育家、2008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北京大学教授徐光宪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5年4月28日10时1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徐光宪先生1920年11月7日生于浙江绍兴。194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49年和1951年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理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1951年回国,先后任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他曾任第4届亚洲化学联合会主席、中国化学会第22届理事长、中国稀土学会副理事长和名誉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一、二届化学科学部主任。

  徐光宪先生坚持“立足基础研究,面向国家目标”的研究理念,将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紧密结合,在稀土分离理论及其应用、稀土理论和配位化学、核燃料化学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科学贡献。他基于对稀土化学键、配位化学和物质结构等基本规律的深刻认识,发现了稀土溶剂萃取体系具有“恒定混合萃取比”基本规律,建立了具有普适性的串级萃取理论,彻底改变了稀土分离工艺从研制到应用的试验放大模式,实现了设计参数到工业生产的“一步放大”,引导了我国稀土分离科技和产业的全面革新,使我国实现了从稀土资源大国到生产应用大国的飞跃,为稀土功能材料和器件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串级萃取理论的广泛应用提升了我国在国际稀土分离科技和产业竞争中的地位。他撰写了《物质结构》和《量子化学—基本原理和从头计算法》等重要教材。其中《物质结构》自1959出版以来,已修订再版印刷了20余万册,并于1988年荣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迄今仍是化学领域的重要教学参考书。他先后4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并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技成就奖。

  徐光宪先生高尚的个人品德和勤奋严谨的科学作风为科学界和教育界所称道。几十年来,他培养了近百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并为我国稀土产业界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人员。他密切关注学科发展和规划,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思想的论文和报告。他耄耋之年亲赴内蒙古白云鄂博和四川攀西冕宁矿区考察,向中央提出了有关白云鄂博矿和钍资源可持续高效洁净利用方面的书面建议。2005年,他在北京大学设立了“霞光奖学金”,已有中外学生89人次获得奖励。

  徐光宪先生一生热爱祖国,崇尚科学,严谨求实,无私敬业,将全部心血奉献给了我国化学事业,为我国科教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风范长存!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