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核医学奠基人,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教授王世真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16年5月27日16时1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王世真,祖籍福建,1916年3月7日生于日本千叶市,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自1933年起,王世真先后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大学和贵阳医学院、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美国衣阿华大学及衣阿华大学放射性研究所学习、任教和工作。1951年8月,他携全家冲破重重障碍回到了祖国,得到周总理亲切接见,更加激励他报效祖国。
王世真是我国核医学事业的创始人,被誉为“中国核医学之父”。1951年,他被聘为北京协和医学院生化系副教授,1956年晋升教授。他于1956年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同位素应用训练班,为我国核医学培养了大批学术带头人,并创办了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中国核学会核医学分会和《中华核医学杂志》。
抗日战争时期,王世真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了抗疟新药扑疟母星和抗肺结核的特效药“雷米封”;作为国际上早期合成放射性标记物工作者之一,60年代,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6-碘代胆固醇用于肾上腺皮质显像,并首次合成了用于研究人体内蛋白质代谢的稳定核素15N标记甘氨酸,建立了用气相层析-质谱-计算机(GC-MS)联用仪进行生物样品中稳定核素定量的方法,用于人体的代谢研究。1990年,王世真在国内首先建立了13C-脂质酸和13C、14C双标记呼气实验以及13C-尿素呼气实验诊断胃幽门螺旋杆菌(HP)的方法。他的实验组在国内研制了多种新型放射性核素显像剂,并制成药盒用于临床。1998年,王世真领衔19名院士,呼吁并最终在北京协和医院建立了国内第一个由政府资助的PET中心。2007年,经他再次推动,在北京协和医院引进了国际最先进的PET/CT仪和小动物microPET,为进一步推动分子影像学在我国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王世真先后担任实验医学研究所研究员、放射医学研究所室主任、副所长和名誉所长,以及首都核医学中心主任。他先后当选为中国核学会常务理事,核医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华医学会核医学会首任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中华核医学杂志》首任主编、名誉主编等。他还曾任世界核医学联盟委员及亚大地区核医学联盟国际顾问。1980年,王世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院士),并任常委至1997年。他心系医学学术的发展,和其他院士一道,率先建议在中国工程院设立医学部。
作为医学大家,近80年的科学遨游,王世真披荆斩棘,严谨治学,多项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均属首创;他不忘初心,马不停蹄地为核医学事业奔波呼吁、推动发展;作为受敬重的师长,他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强烈的事业心,自1956年至今,已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等40余人,可谓桃李满天下。他在“院士自述”中表达:在有限的余年,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创造条件,让那些热爱祖国、献身科学、作风正派、立志攻坚、身心健康的年轻骨干迅速成长起来。
王世真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无怨无悔、坚守信念,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伟大祖国的医学事业,恪守着协和“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精神,无怨无悔、兢兢业业,他是所有医学工作者学习的楷模!
王世真先生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