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著名两栖爬行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赵尔宓先生因患多种疾病,经医治无效,于2016年12月24日13时44分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世长辞,享年87岁。
赵尔宓,男,满族,1930年1月30日出生于四川成都。1947年考入华西协和大学生物系,1951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哈尔滨医科大学任助教,1954年调回母校(现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担任教学工作,1965年调到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继续从事两栖爬行动物学研究,1982年至1991年任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所长。1983年应邀担任世界两栖爬行动物学会执行委员,1991年被聘为IUCN中国两栖爬行动物专家组主席。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六届四川省人大代表,第七届、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赵先生是我国杰出的两栖爬行动物学家,是世界两栖爬行动物研究领域著名学者之一,也是我国两栖爬行动物学奠基人刘承钊院士的学生和学术继承人,他从事两栖爬行动物学研究60余年,学术成果丰硕。在两栖爬行动物新种发现方面,发表我国蛇类新记录科1个,建立两栖动物新属2个,发表我国两栖爬行动物新种(亚种)41个,新记录种17个。他是我国首批入藏考察的两栖爬行动物学者之一,发现8个新种和10个国家或自治区新记录种,并首次报道在墨脱希壤采集到眼镜王蛇,将其分布范围向北推移了4个纬度。在动物地理学研究方面,对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地理区划、横断山区两栖爬行动物区系、中国蛇类分类和东亚岛屿动物地理学等提出了许多新见解和新观点。在生产实践方面,提出对新疆西部草原毒蛇危害的防治措施,首次提出“我国毒蛇咬伤的医学地理学”概念,参与制成云南蛇药,指导毒蛇咬伤防治实践。积极开展与海南蟒蛇养殖的合作,为其提供系统的科学知识和理论。
赵先生发表论文140余篇,主编、编写学术著作43部,创办期刊、丛书4种,译著5种。他编著出版了《中国动物志》、《中国蛇类》、《中国蛇类图谱》、《中国两栖动物地理区划》一系列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历时十年与美国学者合作编著了鸿篇巨著《HERPETOLOGY OF CHINA(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学)》,全面系统论述了我国661种两栖和爬行动物及其研究,成为我国乃至美、英等国两栖爬行动物研究领域学者与学生的必修著作和经典教材。他曾获得四川省科学大会奖、省科技成果奖多项。1986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1988年获中科院竺可祯野外科学工作奖。1999年当选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2002年被授予四川省第四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赵先生的学术成长经历,与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学研究的创立和发展一脉相承,其研究成果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两栖爬行动物学科发展、地球环境演变、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资源利用、人类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等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他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与永不言弃的精神、成功经验与人生感悟同样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赵先生的一生充满爱和奉献。他热爱祖国,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事业,他关爱家人,关爱同事,关爱学生。他孜孜不倦,治学严谨,为人坦率,风趣豁达,用自己毕生对生命的发现和探索完成了自身人生的进化与进阶,诠释了奉献科学事业的崇高人生价值,其对生命的敬畏与豁达昭然于心、铭刻于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