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院士口述故事是通过院士口述、组织访谈、史料编纂等方式,以挖掘整理广大院士在科研生涯中亲身经历的中国科技界的重要事件、所承担的重大创新成果以及为国家科技事业作出的贡献为重点,以“小故事”的呈现方式,通过多媒体相结合的传播形式,面向公众传播,弘扬科学精神,展示科学家风范,扩大中国科学院和学部的社会影响。

姚檀栋:谈谈我的成长与研究——感恩篇


  我谈谈自己成长与研究的一些感悟,谈谈自己求学和治学的一些经历。这些感悟和经历中,我最想谈谈的是感恩,然后谈谈其他一些感悟。所以,我这一部分就叫“感恩篇”吧。 

  我感恩我朴实的家风教育,让我以忍耐正直善良做人,这成为我一生的财富。我出身于农村,是一个属于注重读书的家庭,家风教育就是忍耐,善良和勤劳。没时间列举一件一件的事例。但有两件事值得一提。第一件事是忍和善两个字是作为中堂挂起来的,而且中堂的忍和善两个字是画出的一只一只小鸟组成的。这也正是一家人做人的写照。第二件事是堂屋卧室墙壁上挂着字画,楷体字100多字写于四幅条幅上。开头两句就是:黎明即起,打扫庭除。教育家人不能睡懒觉,要勤快,而且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屋子打扫干净。我这一生可能会忘掉好多事情,但忍耐、正直和善良的家风教育,不但不会忘,而且永远励志前行。 

  我感恩我在小学受到的教育,让我喜欢上了读书,这成为我改变命运的基石。我上小学的时候,正是我国经济困难时期,一批原来在城市学校教书的中专师范老师回到了原籍农村。我的小学老师周凤岐就属于这种情况。他回到农村后当了小学老师。他的先进教学理念让我们受益了。我记得他那时候教大家解题的一种办法,就是老师写一道题在黑板上,点名一名学生上去最题,为了示范作用,老师经常点名的是能解出题的好学生。我是那名经常被点名解题的学生。但有一次解错题了哭了鼻子,课后老师专门叫去,安慰我学得很优秀,偶尔错一次没什么。老师说优秀,这成了我以后继续努力的最大动力。我上小学四年级就是文化大革命了,找一本书看是很不容易的,还记得当时买了一本“雷锋的故事”连环画故事书,其中一句“要把我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句话在我的作文里放进去,老师在下面画了两红杠来称赞,这激励我读更多的书去找更精彩的句子。后来通过不同途径,找到了《三国演义》、《水浒》、《精忠岳传》、《红楼梦》等名著,读得津津有味,也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 

  我感恩我在初中受到的教育,让我学会了自律,这成为我一直保持正向前行的一种惯性。上初中时,家里希望上一个好一点的学校,这就是当时的常坪中学。因为离家太远,我就住校了。只是周末回一次家。住校以后的生活有点准军事化,每天早上七点老师在每个宿舍前吹哨子叫醒学生,七点一刻吹哨子集合跑操,然后吃一点东西就开始早自习和上课。早起习惯由此养成,一直贯穿到我的高中、大学和研究生阶段,这既是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自律,更是一种心态。更重要的是在这里遇到了两位老师,成了我自律的榜样。一位是数学老师崔振乾,一位是语文老师姚重华。两位老师不但业务能力强,而且自律境界高。当时的课本很简单,他们就通过各种途径寻找教学补充资料,做成自己的教学笔记,以便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对我们这些住校学生来讲,还有一个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我们和老师都住在同一排每间十平米左右的十多间平房里,这给学生创造了极好的学习环境-和老师朝夕相处。每天放学以后,附近学生回家了,我们这些住校生吃完饭以后和老师一起打篮球和打乒乓球,然后老师准备第二天的课,我们可以把老师白天讲过的教学笔记拿来学习,不懂的地方抄下来慢慢钻研。这样,老师和学生都一致忙碌到睡觉的时候。这种节奏也成了我以后的一种习惯,一种自律,更是一种心态。 

  我感恩我在高中受到的教育,让我懂得思考,这成为我不断自励前行的起点。进入高中时选择报考当时通渭县的最好学校通渭一中,这是我们老师给作出的选择。因为住在学校,天天和老师在一起,他们了解我们,当然也有一点偏心我们,觉着我们上高中应该考好的学校。当时我们有两人考进了通渭一中。进入通渭一中,环境完全不一样了。校长大力举贤,把一大批当时从北京、兰州各高等学校毕业后支农的大学生聘请到通渭一中,这成为通渭一中所从来没有的师资群英高峰期,我们学生当然深受其慧。 

  我感恩我在兰大受到的教育,带我进入科学研究专业领域,一直奋斗到今天。上大学以后遇到了李吉均老师,让我们感觉到了科学达人的风范。刚到兰大不久,在没见到李老师之前,就听到他和物理系葛墨林(我本人从来没见过他)是同学们之间经常仰慕式调侃的兰大两位教师新秀。后来有幸成为李老师的硕士研究生。听李老师讲课可以把枯燥的科学变成生动的故事,所以听他讲课是一种精神大餐享受。和他一起出野外,是科研视野的拓展。他的长期野外工作积累,使得他对每一种地理过程和每一种地理景观都有独到的理解和解释,我们的思维也随之扩展。和他一起搞科研,看到的是科学牺牲精神的标杆。1980年他带我们去贡嘎山考察冰川,掉进冰裂缝水断了肋骨,怕影响考察,他硬在冰川上顶了两个星期,直到野外考察结束才去医院。科学是和专注联系在一起的,科学是和奉献联系在一起的,而兰大就提供了这样的土壤。 

  我感恩我在中科院受到的教育,让我从新的角度认识自己科学研究的方向,不断革新自己。我国新学位体系刚刚建立的时候,可以带博士研究生的导师很少,那时候整个兰州地区的地学博士导师就俩人,一个是施雅风,另一个是高由禧。李老师鼓励我报考施雅风的博士研究生。考取施雅风的博士研究生,让我不断感悟科学大师的科学精神和人格魅力。他作为一名学者,一生只追求真理。他不抽烟,不喝酒,没有业余爱好,唯一的乐趣就是徜徉于科学的海洋。他60多岁时仍然带领我们出野外,爬冰川,白天出野外,晚上写总结,天天满负荷工作。他满怀深情地说,冰川研究是一项英雄而豪迈的事业。他的科学精神就是英雄和豪迈的写照。他作为一名导师,是认真和严格的,也是闻名遐迩的。他对学生的严谨、严格和认真,营造了一种浓厚的科研氛围,促进年轻人才成长。他作为科学领袖,不但在全国范围广纳人才,而且在全球范围吸引人才,组织中国冰川学研究队伍,带领中国冰川学研究走出国门,开展国际合作,有中国冰川之父之称。他特别注重多学科交叉的研究。他在1990年代组织冰川、大气、水文、海洋、第四纪等不同领域科学家合作研究,提出中国西部变暖变湿的论断,就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一个鲜明例证。科学研究通过大格局科学家的引领发展成大事业,施雅风留给后人的就是这种精神和资产。 

  感谢这些帮我成长的恩师们,在对他们感恩中前行,总能给我正能量! 

    

  (节选自兰州大学公众号.2020221日推送) 

© 1996 - 2015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