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院士口述故事是通过院士口述、组织访谈、史料编纂等方式,以挖掘整理广大院士在科研生涯中亲身经历的中国科技界的重要事件、所承担的重大创新成果以及为国家科技事业作出的贡献为重点,以“小故事”的呈现方式,通过多媒体相结合的传播形式,面向公众传播,弘扬科学精神,展示科学家风范,扩大中国科学院和学部的社会影响。

谢光选:亲历长征一号火箭研制


时间:2022-12-02作者:

  “长征一号”火箭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之前,我们心情异常地紧张。我们很担心,如果卫星没有发射上去,唱着《东方红》掉到地上去了,怎么办?中央领导了解我们这些科技工作者的思想情况,说“你们就打吧,毛主席知道了,你们只要努力做好了就行。你们要是有未认识到的问题,没有成功,也可以经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吃一堑长一智。中央也包括毛主席不会责怪你们的。”

  “长征一号”的设计原则是:一二级采用远程导弹原型不作修改,第三级采用固体火箭。卫星和固体火箭包裹在整流罩内不受气流的冲刷和加温。固体三级自旋稳定(180转/分),二级关机后,以喷射氮气的姿态控制发动机来保持滑行段的稳定飞行。这样设计保证了卫星的完整性和可靠性。“长征一号”在武器基础上增加项目不多,能使我国尽早实现“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是多快好省的方案决策。

  在研制过程中,长征一号火箭技术负责人任新民同志要我检查整流罩研制情况。整流罩体积大,要求平行分离,分离速度≥5.5米/秒。按照设计采用爆破螺栓解锁,在火药作用下实施两个半罩分离。由于开始设计时把两个半罩看成是刚体,按照刚性体进行计算,使用火药量过小,获得分离速度不够,多次试验达不到分离速度要求。实际上整流罩是一个弹性体,弹性体容易变形,会吸收很多火药的能量,使分离的能量大为减少。为了满足分离速度要求,我们一方面采取了成倍加大火药量,另一方面强化整流罩的刚度,整流罩部分结构采用了刚度大的钢铁组合件代替原来铝组件,使火药能量传递到两个半罩,实施快速分离,满足了5.5米/秒分离速度的要求。

  组织研究了滑行段推进剂晃动的控制问题。滑行段推进剂箱内有剩余的液体,它的晃动按失重场推导出来的公式计算(频率和液面高度)水锤大小,液体晃动波可达到推进箱顶。晃动大、喷氮气简易姿态控制能力是否能克服晃动引起的水锤作用力,大家讨论时众议纷纷。经研究后认为,“长征一号”火箭滑行段轨道的离心力不等于地球质量的吸引力,不是真正的失重场,我们称为失重。液体波高到一定的程度,出现浪花,吸收很大能量,“长征一号”火箭滑行段液体波不会升到箱顶。在大多数人统一思想后,在箱底附近增加了一个大阻尼板,以减少晃动。此事请示了钱学森同志,他表示同意。

  飞行遥测证明,长征一号火箭滑行段飞行是稳定的,没有受到液体推进剂的影响。

  1970年4月24日晚,“东方红一号”升空,全国欢腾,世界震惊。当时国际舆论评论,“东方红一号”卫星重173千克,说明中国的运载火箭是有潜力的。“五·一”晚上,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有功人员,周总理把任新民等介绍给毛主席时说:“他们就是我们放卫星的人。”毛主席赞赏说:“了不起!了不起!”

  (节选自太空探索.2010,(04):30-31)

© 1996 - 2015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