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院士口述故事是通过院士口述、组织访谈、史料编纂等方式,以挖掘整理广大院士在科研生涯中亲身经历的中国科技界的重要事件、所承担的重大创新成果以及为国家科技事业作出的贡献为重点,以“小故事”的呈现方式,通过多媒体相结合的传播形式,面向公众传播,弘扬科学精神,展示科学家风范,扩大中国科学院和学部的社会影响。

梁守槃:我所亲历的导弹研制——赶超才能实现国防现代化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中共党史, 应把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方针作为重要内容之一来阐述, 把“两弹一星”的叙述作为实现党的路线的事例, 也就是遵照中央的决定, 以“赶超”为目标, 突出在困难和挫折中, 我们如何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取得辉煌成果, 而不要单纯从宣传的角度去强调已有业绩的辉煌。钱学森同志说要突出讲“两弹一星”, 是从宣传和发扬这种精神讲的, 这当然很重要。但从党史的角度上, 我认为应该通过“两弹一星”的研制历程, 体现党对国防科技事业的领导, 怎样实现国防现代化, 而不能单纯为“两弹一星”而谈“两弹一星”。我们的党史, 有很多党对政治工作的领导问题, 对军队工作的领导问题, 而现在要谈党对国防科技工作的领导问题。同时, 在党史写作中, 应该把“两弹一星”中的导弹研制过程多说一些, 这样才能够体现国防现代化的实际进程。当年周总理说“两弹为主、导弹第一”, 强调的是作战需要。因为有了导弹而没有原子弹, 还是可以装载黄色炸药打击敌人, 而有了原子弹没有导弹, 就只能在沙漠地区做试验, 打不到敌人那边去。另一方面, 我国政府已经声明, 绝对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原子弹) 。所以, 在未来战争中, 导弹更重要了。

在怎样对待苏联外援问题上, 一开始就存在不同认识。有人提出疑问, 没有苏联的援助我们能不能研制导弹?苏联本来答应援助我们, 可是等到1956年8月我们开始组织实施时, 跟苏联要援助, 他们说要运来两发P-2导弹给我们, 同时又说:我们答应给你们的援助“到此为止”。这就发生问题了, 有些同志认为在没有苏联援助的情况下, 即使我们研制导弹, 也不会成功。10月, 聂荣臻元帅就召集我们开会, 他问:“假定没有苏联援助, 你们搞不搞?”那时还不是绝对没有援助, 我们内部就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我们要搞;另一种意见说, 不是我们不要搞, 恐怕没有条件搞成。什么理由呢?有人说你见都没见过导弹, 就说能搞, 这不是好高骛远吗?我说:搞新型武器要是没见过之前不能搞, 那世界上就搞不成导弹和原子弹, 因为德国没搞之前世界上没有导弹;美国没搞原子弹之前, 世界上没有原子弹。为什么德国和美国能搞, 一到中国来就搞不了呢?到1957年下半年苏联又答应援助我们了, 一时间大家都有信心了, 说有了苏联援助, 这件事情不成问题, 我们仿制一定会成功。

导弹研制的开始阶段我们主要是仿制苏联的技术。因为有些人认为中国技术比外国先进国家落后几十年 (后来说是20年) , 所以我们必须尽量仿制, 仿制第一个型号后, 再仿制第二个型号。他们还说这是我们成功的经验。但是聂帅不同意, 他说:“我让你们引进, 为的是摸底, 作为自己独立设计的台阶, 不是叫你们仿制再仿制。”聂帅拍板定下来, 只仿制一个型号, 以后就自己设计, 并且写报告给中央, 提出导弹试验要“自力更生、力争外援、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成果”。要力争外援, 是因为当时苏联还没答应援助我们。等到外援争到以后, 有人说应站在外援的基础上。聂帅说:不对, 还是要自力更生。你们不但要仿制出东西, 还要从理论上吃透为什么这样做。因此, 我们除了仿制外, 当时还进行了一项工作, 即我们称为“反设计”的工作。

所谓“反设计”, 是在已经有了这个产品, 重量、尺寸、射程等指标都确定的前提下, 把苏联的图纸盖起来, 假如要搞同样规格的设计, 根据理论我能设计出什么样的产品, 设计出来后跟苏联的图纸比较。苏联的是已经定型的图纸, 是肯定成功的;我们是纸上谈兵, 如果“谈”的跟苏联的不一样, 就要检查到底哪个环节错了, 一直要做到理论设计的结果跟苏联图纸一样。

此前, 我们与苏联专家合作, 他们给予我们不少帮助, 比较突出的一件事就是端正思想。比如划拨给我们一个生产飞机的工厂, 于是有的工程师就说, 我们这儿也有苏联的经验, 是苏联飞机的经验, 你们做的有些事情跟我们的经验不一致, 值得考虑。但是苏联专家谈得很简单:“我们今天跟你们谈的是导弹而不是飞机, 你说的苏联飞机的经验是真的, 但我跟你说的是苏联导弹的经验, 你不要拿苏联飞机的经验反驳苏联导弹的经验。”这件事情也得到聂帅的支持。他说, 对于导弹的研制, 我们一定要吃透, 不要觉得自己怎么样。我们就按照聂帅的指示做。还有, 我们在苏联援助之前已经开始试车台的独立设计工作, 有了苏联援助, 这项工作又被说成“轻举妄动的反面教员”, 要停下来作为教训来批判。苏联火箭发动机专家发表意见说:这个试车台可以用嘛!为什么要说不行!有些同志就回答说这不是苏联设计的。他说:为什么一定要用苏联专家设计的呢?你们自己设计的做出来也可以用嘛!这个试车台又起死回生了。

另一方面, 我们也感到苏联专家比较“保守”, 有些事情不是不知道, 就是不愿意跟我们讲。比如导弹要打得更远, 直径就需要做得比较大。苏联来的导弹是按照已经有的最宽的铝板作为箱底, 箱底是一整块铝板, 不可能把铝板的尺寸增加, 只能把两块铝板焊在一起来增大箱底。在讨论时有个苏联专家说, 可以这样或那样, 但他讲到一半时, 苏联的首席专家来了, 说“不许讲!”他赶紧收起来, 再也不讲了。我就问他 (这位首席专家是与我相对应的, 我是总设计师) :为什么不能谈?他说:“我们到中国来, 只有一个很小的任务, 就是帮助中国同志按照我们已经给的图纸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我们政府没交给我们更多的任务, 所以我们不能讲啊!”

有些事情就更糟了。当时导弹是用液氧做氧化剂, 燃料是酒精, 我们就叫车间自己生产。按照苏联的规格我们生产的液氧完全合格, 但正要用的时候, 苏联专家说:“中国的液氧恐怕靠不住, 还是向苏联订液氧, 用漕车运来。”当时苏联专家的话一言九鼎, 我们就准备这样做。但随即赫鲁晓夫撕毁了合同, 结果他们又不卖给我们液氧了。还有, 由于液氧酒精发热量比较低, 根据钱学森的意见, 准备用液氧煤油替代酒精。苏联的首席专家帕夫罗夫 (与钱学森对应的) 就说:“不要搞, 我们苏联没有搞这个。”我们就停下来了。现在我们知道实际上当时苏联搞了, 但他硬是要求我们“不要搞”, 等于绊我们的腿, 不让我们向前走。这就更证明一件事情:不自力更生, 完全靠别人是靠不住的。在技术上他们可以说一些假话, 在实物上他可以不卖给你。所以, 如果躺在他们的身上, 我们永远也不能实现国防现代化。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 我管它叫好心人的危言耸听, 其目的是好的, 但他怕失败, 总是说这也不行, 那也不行。其实如果怀疑某一论点, 就必须靠理论联系实际来解决。离开这一点, 仅凭个人想象是没办法解决问题的。可是, 到今天有的部门还有这种说法。什么理由呢?还是说中国技术落后, 所以我们必须引进, 通过引进得到一个高起点, 然后再研制。对于这种事情, 恐怕是我们需要认真澄清的。这种思想是说中国只能跟踪, 所谓“赶超”现在很少有人提了, 一提就说那是好高骛远。我认为要是不断引进的话, 我们只能永远落后20年。为什么呢?别人卖给我们的东西, 永远不是最先进的, 就像英国一个公司卖给中国的发动机, 英国工业界也说, 为什么卖给中国?这个公司答复很简单:我们卖给中国的不是英国最先进的。中国人拿去以后, 消化、试制, 最后得到成功, 还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那就是说我们永远落后。我觉得这些话值得我们深思:去引进一个自认为高起点、实际上并不是当时世界上一流的产品, 先消化花上几年, 然后再组织生产线试制, 生产出来, 一共得十几年的时间。最后结果还是落后20年。

我们自力更生搞出来的东西, 别人是很重视的。例如我国的某型导弹, 美国起名叫“蚕式导弹”, 美国一方面在报纸上宣传说中国的导弹不行, 另一方面又在研究对策。这就证明我们的产品还是达到了国际上导弹的水准的, 要不他们何必这样呢?现在美国有时把“蚕式导弹”作为中国导弹的一个代名词。有个美国人写了一本书, 按内容应该叫《钱学森传》, 但书的名字却叫《“蚕式导弹”的线索》。这说明只要我们努力, 认真来做, 是可以做成的。我们应该有这样追求“创新”的信心, 不要总觉得中国落后, 不可能赶上外国。只要有信心, 我们是可以赶上的, 而且花的钱也不比外国多。所以思想问题不解决, 恐怕要实现中国国防现代化还需要走更长的路。

(节选自中共党史研究.2012,(03):69-71)

© 1996 - 2015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