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良镛:与研究生谈治学
(吴良镛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18年毕业典礼上致辞,图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库)
关于治学,我自己仍然处在探索的过程,本不愿意“老气横秋”地专门谈这一问题。但是,据我了解到的情况,对于研究生的学习,一般在业务上给予具体指导的多,未多涉及“治学”问题,我认为,研究生如果能够有意识地注意这一问题,可能会对学习有所帮助。在这种情况下,我就鼓起勇气来讲一讲,谈谈下述五个问题,提供参考。
1.立志于学
我很羡慕年轻人能够处在这么样的一个时代,希望年轻人要立志于学,不要虚度年华。我觉得研究生的机会是非常宝贵的,年轻时集中精力和时间进行一段研究工作是一生难得的事情。我自己做研究生的时间只有两年,但是,这是我进步很大的时期,那时的心得体会至今还不时“反刍”和回味。
实际上,不少有伟大成就的学问家常常是在中青年时代奠定的基础。清华图书馆就出了不少知名的学者,像曹禺、钱钟书、陈寅恪、梁思成先生等,他们的学术成就差不多都是在40多岁以前奠定的。梁先生在1950年之后,主要是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即使如此,但坐下来,还是能够写文章,这多少是原来基础的作用。再有陈寅恪,著名历史学大师,后来眼睛失明了,在助手协助下还是照样写书,作为历史学家他总是要考据很多东西,要助手为他查书,基本上可以说出什么东西在什么地方,查出的和他记忆中的差不多。这也有赖于他中青年时打下的基础。过去有句话叫“英敏强记”,用此来形容这些学者是不为过的。
这些都说明,在青年时把基本功打扎实了,一生都会受用。
2.道路和方法
谈到为学的道路和方法,各人可以有不同的习惯,各门学科也未必一致,但有些事情能够比较早地意识到还是好的。
就是要高标准地要求,“取法乎上,仅得乎中”。我在中学时曾读到胡适一句话,印象很深,他说“为学好比金字塔,要能宽广才能高”,这也就是中国常说的“博大精深”。为学基础要宽广,这样塔尖才可能很高。千古学者不少是多方面的学问家,可以说取得了多方面的建树。我觉得对建筑来讲也应当努力并可以做到这样。一般地说,建筑涉及的领域是非常广的,对建筑的方方面面都要观察和留心,并有意识地进行思考,这样,建筑的学习领域会更宽广,成就也会更大。特殊地说,在全球化的大潮下,经济、社会、技术的变革,会不断对建筑提出新问题与新的可能性,不断有新的增长点,不断在边缘和交叉上推进,若没有更高的标准,就不会有从一个领域扩展到相邻领域的勇气。
要系统地吸取知识。知识不在于量的堆集,重要的是要把分散的、纷繁的知识系统起来。我认为做学问要及时地、不断地把自己的思想形成体系,并随时打破,修正并充实自己的体系。中国有句话叫“开卷有益”,当你大体有了一定的体系之后,你看到任何一本相关的书,都会把你新吸取的知识放到新的体系应有的位置中去。这样你的认识会逐步充实,并且你也会不断发现自己知识框架中的缺陷与不足,追求新的发展。
3.学习与创造
学习与创造两者是不可分的。要明白大的方向性问题,努力探索当前的建筑道路,并给自己定位,确定努力的方向。处理大的问题本身就需要创造,要有开阔的视野,不要迷信,包括大师也会有其局限性。一定要创造性地学习,齐白石就对他的弟子讲:“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论语》讲“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就是在其中找出自己的创造性道路来。
做学问无外乎继承和发展,要继承前人,但更重要的是独辟蹊径,寻找新的增长点,要有探索新道路的勇气。做学问,除了要注意系统吸取知识外,同时还要注意避免进入学术的误区。这有时也是很难完全避免得了的,这就要尽早地“迷途知返”。每走一个阶段,要回过头来反问自己,检讨自己的道路,探索新的途径。
4.师从和择友
为学要从师,好的老师对自己为学奠定基础、指点道路、走出迷津等都有极大的影响。老师也是多方面的,启蒙的业师,或虽未亲聆教诲于其门下但师从其教导,古代叫做“私淑”,也能对自己业务成长起不同影响。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就是这个意思。
我很幸运一生中能遇到很多好的老师,在中央大学学习时有鲍鼎先生、杨廷宝先生、谭垣先生、徐中先生等,那时虽然处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但却是中央大学的上升期。后来能够遇到梁思成、林徽因先生,及很多学有成就的学者,又有机会到美国从师于沙里宁先生父子等。我觉得师从很重要,通过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学习领域、精神境界、学习方法等各个方面都会有拓展和提高,当然重要的是在于自己观察、理解和自己的实践。同样,择友也很重要,“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研究生之间、同学间也是可以互相学习的。老师也可以向学生学习,韩愈讲“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些话意义非常深刻,如真能身体力行,受用无穷。治学一定要有谦虚的精神,中国称“谦虚”为美德,我认为这是必需的科学态度。知识无垠,学无止境,如果有了科学的态度,你就可以像海绵一样不断吸取知识,日新又新。
5.思想道德修养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思想道德修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境界,无从强求一律。但我深信,思想道德修养能够引导人进入更高的治学境界。建筑归根到底还是为社会服务,为大众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服务,因此,建筑是致用之学。不能 “游戏建筑”,如果这样,就是忘记了建筑的崇高目标。还得看到当前城市建设的现实问题、居住的问题等等,激发自己的思想情感,立志找出一条中国自己的道路。治学要把“为学”和“为人”紧密结合起来,要把“求学”和“求道”结合起来,求道是一种目标和使命。各行各业都有其道德标准,都包含有以一种非常严肃的态度来对待各专业问题的追求。
(节选自《世界建筑》,1997,(03):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