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院士口述故事是通过院士口述、组织访谈、史料编纂等方式,以挖掘整理广大院士在科研生涯中亲身经历的中国科技界的重要事件、所承担的重大创新成果以及为国家科技事业作出的贡献为重点,以“小故事”的呈现方式,通过多媒体相结合的传播形式,面向公众传播,弘扬科学精神,展示科学家风范,扩大中国科学院和学部的社会影响。

薛其坤:我是如何成为一名科学家的


2004年,薛其坤夫妇与导师樱井利夫(前排左)在一起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库

非常有幸与大家分享我个人的科研之路,希望通过我个人的科研经历和体会,鼓励各位同学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承担起青年的责任,做一个新时代的奋进者。

精益求精 追求极致

我1987年考入中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物理所),回顾我的求学和科研之路,可以分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是两次考研的失败(1984年、1986年)。

1984年,我参加研究生考试,结果高等数学考了39分,因此大学毕业后只能先去曲阜师范大学工作。

作为一个“有志于成为科学家”的青年,我利用两年时间复习,于1986年再次参加考研,结果普通物理考了39分。直到1987年,才终于考上了研究生。

接下来是七年读研的坎坷(1987年至1994年)。

到了物理所,在陆华老师实验室做科研,从事场离子显微镜研究但是从1987年到1992年,我没有一套像样的数据可以写出一篇论文,能让我毕业。不过,因为当时的仪器设备经常出问题,我在物理所修了4年的仪器,对仪器设备掌握得十分熟练。

再接着是八年留学的苦乐(1992年至2000年)。正好日本东北大学金属研究所的樱井利夫先生来华交流,我与樱井利夫先生结识,并成为日本东北大学金属研究所的联合培养博士生,师从樱井利夫,从事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但是我的英语口语很差,学习非常困难,实验室工作几乎是“7-11”,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从早7点到晚11点,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但一想到能来这么先进的地方学习,机会十分难得,我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

然后便是二十年创业喜悦(2000年至今)。回国以后,我先后在物理所和清华大学工作,迎来了创业的喜悦。

这些求学和科研经历,我的体会是:要有不负使命、舍我其谁的历史担当;要有敢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要有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作作风;要有乐观向上、不畏困难的人生态度。其中,在科研中,精益求精、追求极致,是熟练掌握和发展研究工具和方法的诀窍,是提高研究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只有在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过程中,你才能逐渐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最漂亮的数据,才能得到同行和竞争者的高度认可和尊重,经受得起别人包括竞争者的检验,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让你真正享受科研和探索自然界奥妙的乐趣。

责任在肩 不负使命

我希望同学们能够不负使命、树立舍我其谁的历史担当。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科技创新进入新时代,基本完成对主要通用现代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靠技术引进的新经济增长点逐渐消失,最尖端的核心技术依然受制于人,并形成“卡脖子”问题,创新模式将发生本质性变化。未来15年间,我们必须啃掉“硬骨头”,解决若干“卡脖子”问题,必须发展若干战略性技术,实现从重大原创性发现到颠覆性高技术发展的完全自主创新之路。未来15年间,我们必须在若干重大科学问题上取得原创性发现,成为世界的主要科学中心之一;我们必须

造就一系列影响人类文明和进步进程的重大技术,成为世界的主要工业中心之一。科技创新的使命极其重大,任务极其艰巨。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200多年人类科技创新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决定时代走向的科学发现和重大技术发明是由少数杰出人才造就的,在新发展阶段,我们对杰出人才的需求从来没有这么迫切过。

回应“钱学森之问”

2005年7月,钱学森先生曾表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他对此发出提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回答“钱学森之问”,我国要努力培养杰出人才。我认为,一位杰出人才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入木三分,对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融会贯通,对专业实验技术、仪器和方法的驾驭炉火纯青;

二是有卓越的科学直觉,有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突出能力,有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犀利眼光,有善于归纳演绎的杰出的辩证思维能力;

三是有对探究自然奥妙的强大兴趣和解决问题的强大愿望,有“虽千万人吾往矣”、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有百折不挠、追求极致、挑战极限的优秀品质;

四是有为祖国强大和民族复兴献身的远大抱负和理想。作为中国青年,如果没有使自己的祖国和家园更加强大、更加美好的理想和抱负,可以说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优秀的中国有志青年。

当然,杰出人才还有其他特点,但我认为这4个方面是必要的。拥有这样的品质,才能取得创新性成果。

(节选自《中国科学报》,2021-06-07 第4版 综合)

© 1996 - 2015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