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院士口述故事是通过院士口述、组织访谈、史料编纂等方式,以挖掘整理广大院士在科研生涯中亲身经历的中国科技界的重要事件、所承担的重大创新成果以及为国家科技事业作出的贡献为重点,以“小故事”的呈现方式,通过多媒体相结合的传播形式,面向公众传播,弘扬科学精神,展示科学家风范,扩大中国科学院和学部的社会影响。

干福熹:和玻璃打一辈子交道


2002年10月,干福熹(右)在上海光学精密机械所高密度光存储实验室指导研究生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库

50年风风雨雨,50年悲喜交集,在大半生的科学生涯中,我见证了祖国在光学玻璃和激光玻璃领域的起步和腾飞。人到中年,我选择了急流勇退,专心投入学术和技术研究。解读玻璃今生,追溯玻璃前世,我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这辈子的选择,我从不后悔。

杨振宁两次访华,感叹中国激光发展快

1964年中央决定,调200人去上海,成立中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到1966年,这个所已经发展成1400人,招了很多大学生,足见国家对发展激光是下了决心的。

“文革”前,出于种种考虑,光机所的门口没有挂牌。直到1974年,“上海光机所”终于对外公开了,公开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迎来杨振宁第次访华。当时,我正在“五七”干校劳动,上面特地把我调回来接待杨振宁。回到实验室,我一扫身上的尘土,立刻恢复了往日神采。我领他在所里参观,给他看我们自己做的实验,而且都是用国内的材料,特别是高功率激光装置,全都采用上海光机所自主研发的激光玻璃。杨振宁十分高兴,赞叹中国激光这几年发展得快。原来几年前,杨振宁来华参观,看了不少研究所、大学,却没有看见激光方面有什么发展,临走前,他就向中央反映了这个情况,他说,他在美国,见证了激光是20世纪发展的大事。可以说,前一次来,给杨振宁留下了负面的印象,但后一次,他十分欣慰地看到了我们国家科研学术活动办得有声有色。

1975年,美国科学家代表团巴顿一行来到中国考察,也由我负责接待,他们回去后,巴顿写了个访问报告寄给我看,里面提到了这样一句话:“中国的研究水平与美国顶多相差5年。”我回信说,其实不止,因为你看到的是最好的。

我为什么辞去行政领导工作

人要能上能下,失去的时间要抓紧补回来。我还是适合做学术工作,这是我对自己的认识。

粉碎“四人帮”后,组织上委任我担当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和上海市科学院副院长,兼任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那时,我一边继续自己的科研业务,一边负责落实拨乱反正政策、恢复国内外学术交流,每天忙得分身乏术。

1982年,科学春天的阳光普照大地。我主动向组织提出,想辞去包括分院副院长和所长在内的一切行政领导职务,以后也不再担任行政领导。这让许多人错愕,为什么我会在事业如日中天时辞职。我的理由有四点:首先,我认为自己并不适合做领导工作,我还是适合做学术工作,这是我对自己的认识。另外,一个人在领导岗位上时间长了可能会有问题,当时国家不正号召“能上能下”吗十年动乱让我丧失了许多做科研工作的时间,我想加把劲弥补回来。同时,我也希望在科学界开创一些新的领域。第三,那时我才50多岁还年轻,想多留点时间精力在业务上发展,我希望写点文章留给后人。第四,我想带领和培养一批跨学科的有为青年。

经过两年的努力,1984年年底,领导终于同意了我的请求,卸任了一切行政领导工作和政治社会活动。如今25年过去了,我承担了有关光数字存储技术、红外光通信技术和光子学等的国家重点技术攻关的“七五”“八五”项目,中国科学院的“八五”“九五”重点研究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重大项目和重点课题。建立了研究开发队伍和实验与中试基地,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科学进步一等奖等。培养出近百位博士生,出版了有关玻璃方面的英文著作4本,编著中文著作6本。我对自己当初的决定丝毫不后悔,相反,我对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感到很满意。

科技考古:解读玻璃前世今生

研究了一辈子玻璃的今生,我也特别想追溯玻璃的前世,这成就了我最近7年多的研究方向——科技考古。区别过去考古靠眼观手摸的方式,我始终认为要对现代文物建立数据库,以科技考古的积累实现科学鉴定,这是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2003年初,我爱人病愈出院,开始漫长的治疗恢复的5年。“老伴老伴,老了要伴”,我要在家陪伴她,不能去参与具体的科研任务,于是我开始着手中国古代玻璃的研究。

2005年4月,干福熹在上海主持国际玻璃考古研讨会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库

玻璃在古代中国很早的史料中已有记载。如“璆琳琅玕”“琉琳”、“流离”等。汉代以后的有关史料常用琉璃、璧琉璃等称呼。中国境内最早的古玻璃,出土于新疆地区,早于中原地区的古玻璃近300年,而新疆又与中亚相邻,因此玻璃“外来说”较流行。一般认为,中国丝绸的外传代表了最早的中、外文化与技术交流,而古代玻璃技术的传入,也可能成为最早的见证。早期国内外文物和考古界认定,中国古代玻璃制品和技术是从西方经丝绸之路传入的。而我通过研究上世纪50年代以来出土的文物,提出了玻璃“自创说”。实际上,中国内地古代玻璃技术产生公元前500年春秋末战国初期,化学成分是判断其历史和来源的主要手段。虽然古代西方制造玻璃的历史要比我们早,但其化学成分一直较单一,而中国从春秋到战国前期、战国到东汉、东汉到唐代、唐代到元代、元代到清代这6个不同历史时期,古玻璃化学成分有着较大差异。所以,这成为我们区别中西方玻璃的重要佐证。

在研究中,我发现从中国古代玻璃的发展历程,也可看到东、西文化和贸易的交流对我国古代玻璃物品和制造技术的影响。从东汉后,玻璃器皿大都从海外运来,从南方海口城市上岸而向北方传输。玻璃是易碎的物品,陆上丝绸之路上运输困难,因而也间接地刺激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繁荣。“丝绸之路”在古代中外文化和技术交流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这是众所周知的,可是大家也许并没想到,它在古代玻璃物品和技术的交流和传播上的作用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玻璃的前世逐渐明晰,它的今生定会更加光彩

节选自《我的科学生涯》201111月)

© 1996 - 2015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