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院士口述故事是通过院士口述、组织访谈、史料编纂等方式,以挖掘整理广大院士在科研生涯中亲身经历的中国科技界的重要事件、所承担的重大创新成果以及为国家科技事业作出的贡献为重点,以“小故事”的呈现方式,通过多媒体相结合的传播形式,面向公众传播,弘扬科学精神,展示科学家风范,扩大中国科学院和学部的社会影响。

温诗铸:治学之本 勤奋 严谨 求新


2003年,温诗铸(右)赴三峡水电站考察水轮发电机组,与工程技术人员在三峡大坝上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库)

高等学校是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 作为教师肩负着育人和研究双重责任。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

学习是多方面的, 向书本和专家学习所得到的知识是别人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 对我们来说是间接经验。而向生产斗争或科学实验学习, 从亲身实践中得到直接经验往往是更为可贵的。所谓实践出真知就是这个道理。我在大学期间学的是机械制造专业, 由于工作需要, 临毕业前学校分配我留校筹建起重运输机专业, 因此毕业设计改做起重机专业的题目, 而我们只学习过不足20学时的起重运输机知识, 显然困难很大。当时图书馆只有两本起重机设计方面的书, 于是我带着这仅有的资料到大连起重机厂实习, 到车间科室收集技术资料, 向工人师傅和技术人员求教, 冒着严寒的北风深入露天装配现场与工人一起装调。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学习, 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 掌握了起重机的设计和制造的全面知识。回校后顺利地完成了毕业设计任务, 成绩优秀, 还作为先进典型并授予工程师称号。随后, 还主持了校内新建的铸工和锻压实验室梁式起重机的安装试车。这段经历对我无疑是一次极好的锻炼, 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从而去迎接工作中的一次次新的挑战。

毕业后留校任教, 因为起重运输机专业停办, 我被分配到机械设计教研室从事机械零件教学。为了适应新的工作需要, 又投入新学科的学习。我系统地学习了当时三套经典的机械零件俄文教科书, 很快掌握了从讲课、实验到课程设计全套的教学环节。显然, 要在本学科有所作为, 这点知识是完全不够的, 还得大量阅读专著和期刊论文,我摘录了近千张文献卡片和400多页的阅读笔记。几年里在工作之余, 我以听课或自学的方式学习了与机械设计有关的弹性力学、振动理论、传热学、液体力学、胶体化学、金属物理、电子技术、机械测量以及相关的数学等基础课程, 还培养除俄语、英语之外的德语和日语的专业阅读能力。

读书与思考是分不开的。读书采用的方法就是做卡片, 使文献中的思想和方法经过加工吸收变成自己的。做卡片有一个特点, 就是要写上自己的评论和观点, 使它成为诱发自己思想的催化剂。这样收获的不是“小麦”, 而是经过加工的“面粉”, 需要时可以蒸“馒头”。做卡片要求眼勤、手勤、脑勤, 将卡片分门别类, 坚持不懈, 日积月累, 对教学和研究都十分有益。

2学贵潜心, 踏实严谨

科学研究是一个掌握和应用知识的创新过程。要做到有独创之见, 决非易事, 这是一个艰苦的劳动过程, 甚至是穷年累月潜心治学才能得到的结果。在确定选题之后, 需要广泛地收集资料, 阅读文献, 了解前人和今人对此问题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全面而深入地分析该领域背景的基础上, 进而明确自己应该深入探索的方面和研究目标, 否则蹈他人之旧辙而不自知, 做不出创新成果, 所以文献综述是从事学位论文研究非常重要的步骤。这就需要我们要有踏实的学风和坚韧的毅力, 也就是所谓的潜心于治学。

“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学习与创造, 继承与发展, 两者密切相关, 离开了刻苦的学习和继承就谈不到发展和创造。空腹高心, 缺乏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 犹似空中楼阁而无根基, 在科研工作中是行不通的。而那种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学风也是不足为训的。因此, 在研究中没有充分的论据, 绝不能轻易下结论。

3抓住机遇, 锲而不舍

生有涯而学无止境。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有限的生命同无限的知识之间的矛盾。人总是应当尽可能地去掌握更多的知识, 来充实和丰富自己短暂的一生。有效的方法是充分利用自己有限的时间, 而不要让光阴虚度。科学研究在每一次重大战略调整时, 往往出现新学科的生长点, 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能否洞察这些新萌芽, 把握住时机迎难而上, 投身到学科发展的激流中去。

1979年, 我作为访问学者到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做客座研究时, 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简称弹流润滑)的研究在国外已经开展得非常活跃, 而当时在国内还是空白。弹流润滑理论由于涉及多门学科, 研究难度很大, 但同时正因为该学科是综合性的, 能够更深层次揭示润滑机理, 必将是摩擦学的生长点和前沿领域。这是改变我们科技发展因文革而落后于国际水平而又能迅速迎头赶上的一个机遇和挑战。面临新的抉择, 我放弃已经熟悉了的流体润滑研究, 从零开始, 争分夺秒地投入弹流润滑研究。回国后, 在很短的时间内, 我带领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建起了弹流润滑研究的实验设备和理论计算的基本程序, 奠定了弹流润滑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的基础。在国际上, 建立的弹流润滑理论所基于的物理模型过于理想化, 忽略了许多重要实际因素的影响, 如热效应、润滑膜非牛顿性、非稳态工况以及表面粗糙度等, 因而工程实用性较差。通过总结论证, 便提出了以工程模型的弹流润滑理论为我们的研究目标, 也是学科发展的制高点。经过几年奋斗, 我们的研究工作形成了自己的体系。1992年,将这一领域发表的论文总结汇编而成的学术专著《弹性流体动力润滑》出版, 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 并被日本摩擦学学会指定为摩擦学研究生必读著作。

20世纪80年代, 国际上兴起的纳米科学技术被认为是面向21世纪的新科技, 由此派生出一系列的新学科, 纳米摩擦学就是一个重要的分支。1990年我们开始的薄膜润滑研究是纳米摩擦学的组成部分。随后, 我们又把研究工作拓展到微观摩擦磨损和分子膜润滑。经过几年的努力, 对研究工作进行了阶段性总结, 撰写的学术专著《纳米摩擦学》在1998年出版了, 在国内外产生较大的影响。近年来, 国内外广泛兴起微型机电系统的研究, 而我们针对微型机电系统的纳米摩擦学研究已步入国内先进行列。所以, 在科学研究中, 必须敏锐地捕捉机遇, 才能取得显著的成就。

4学务求精, 行务求果

科学技术领域浩如烟海, 而任何个人和任何单位的研究条件和精力又十分有限, 这就要求我们找准研究方向, 做到学务求精。为此, 必须首先明确所从事的学科和所在的单位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作为高等学校的研究机构, 又属于国家重点实验室, 我们工作重心定位在基础研究。而另一方面, 我们从事的摩擦学, 又属于机械工程中的技术基础学科, 它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所谓行务求果就是要求科研工作者有明确的工作目标。那么, 我们的工作目标是什么应该是定在“发展学科, 繁荣经济”的基础上, 在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做出成果。

学务求精当然要从自身的条件出发, 发挥优势。主观条件的优势不外乎个人和单位的优势。而另一种优势往往被人们忽略, 就是选择对国民经济意义重大和学科发展前沿课题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客观事物发展的需求对科研的推动作用是相当巨大的。有了优势, 如果把握不住本学科的特点, 不掌握本学科的研究规律, 不具有超前意识, 也就很难站在学科前沿阵地上。

5治学育人, 教学相长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 教师的言行在学生的心目中是学习的典范, 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 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 真正起到表率的作用。要求学生要以敬业进取的精神和一丝不苟的态度去对待研究工作, 自己首先就要努力做到。

1994年,温诗铸(右2)指导研究生作陶瓷材料摩擦磨损性能实验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库)

摩擦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学科, 因而摩擦学的研究要强调实践。当然现代计算机仿真技术也是一种研究手段, 但最终还是需要实践验证。有人说在事业上取得重大成就的条件是三分智商, 七分情商。后者为主, 它是人除知识以外的素质, 而且是科研工作取得突破的重要条件。宋代大诗人陆游在教儿子写诗时强调:“汝果欲学诗, 工夫在诗外。”学诗自然要在诗上下工夫, 但闭门造车, 搜索枯肠, 也不能写出上乘的作品。做科学研究, 不到第一线, 不动手做实验, 是发现不了问题的。此外, 在才学之上, 还应重视“识”的作用。见识高低, 决定取势大小。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善于提出问题就是有见识, 就有更大的成功的可能性。

治学育人指的是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和锻炼人, 这不仅是学生, 而且包括教师自己。无论是智或德的方面都将是教学相长的过程。要经常组织学生与教师开展学术讨论, 自己也参与他们的讨论。启发学生勇于在学术上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加以讨论, 把自己和学生进行学术问题的讨论放在平等的地位。现在我们培养学生不仅要求“才、学、识”, 还要求加上一个“德”字。鼓励学生努力在将来超过自己,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这应该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节选自《交通高教研究》.2002,(02):1-3)

© 1996 - 2015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