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滂:忆邢其毅教授

1994年邢其毅(右2)在北京大学化学系与教材编写组讨论《基础有机化学》修订书稿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库)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邢其毅教授从苏北回到北京,在北京大学和辅仁大学化学系任有机化学教授。我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从海外归来,受聘在燕京大学化学系任教,讲授有机化学。1952年,教育部对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仿照苏联模式,将工程学科与文理法学科分别组建为工科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的化学系合并,组建成新的北京大学化学系。由此,我有幸与邢其毅教授相识,并成为北京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教研室的同事,我们的友谊与共事持续了半个世纪。
邢其毅教授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这是一所由德国教会创办并资助的综合性大学,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之后,他远赴美国伊利诺大学,师从R.Adams教授攻读博士学位;获得博士学位后,又前往德国慕尼黑大学,在H.Wieland教授指导下从事博士后研究。1937年,邢其毅学成归国,受聘为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同年7月,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抗战期间,怀着满腔爱国热忱,邢其毅先生偕同夫人奔赴苏北抗日根据地,加入新四军,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进行战地教学与科研工作。
1952年院系调整后,邢其毅先生出任北京大学有机化学教研室主任。他对有机化学的教学、科研及国际前沿动态都有着广博而精深的见解。在教学方面,直至“文化大革命”开始,他独立承担了基础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与指导工作,同时主持教研室的日常事务与发展规划,深受学生爱戴和同事敬重。此外,他还受教育部委托,主持编写了国内首部百万字级别的大学有机化学教材。繁重的教学与行政工作极大地消耗了他的精力,20世纪60年代初期,他常因过度劳累导致胃溃疡反复发作,最终不得不接受胃部切除手术。
1953年,为加强基础研究,教育部分配来一批研究生。当时,教研室的三位教授各指导四名研究生。这一举措标志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迈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1963年,邢其毅(左二)指导北京大学化学系师生进行胰岛素人工全合成研究。背景为牛胰岛素分子式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库)
1959年初,邢其毅教授承担了一项重要的科研任务。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和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发起了一项令人瞩目的项目——人工全合成胰岛素,并邀请北京大学有机化学教研室协作攻关。邢先生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多次带领青年教师前往上海,与两所研究所通力合作。当时,美国与德国已有研究团队从事同一课题,形成了激烈的国际竞争。最终,美、德、中三国的研究组分别于1963年、1964年和1965年宣布完成了合成。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美、德两国的合成是通过监测生理活性来确认的,而我国的合成则成功获得了胰岛素的结晶。这是世界上首次实现结晶胰岛素的人工全合成,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项卓越的基础研究成果,先后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和香港求是基金会的奖励。
邢其毅教授在北京大学工作了五十余年,将毕生心血倾注于此。他培养的新一代学者遍布海内外。1999年,为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决定为在校工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出版个人论文集。《邢其毅论文集》收录了六十余篇中英文论著,全面展现了邢其毅教授在教学、科研与化学教育等多方面的杰出贡献。在此,我想补充两点:其一,他极为关注有机化学及化合物的命名工作。当我受中国化学会委派,担任有机化学命名评审小组成员时,他一再叮嘱我开会时务必通知他参加。会议上,他常常积极提出宝贵建议。其二,在20世纪60年代,他翻译了J.W.Baker所著的《有机化学电子理论》,惠泽国内学人。这是国内首次系统介绍英国物理有机化学Ingold学派学术成果的专著。此外,在专业期刊上也常能读到邢先生关于国际有机化学前沿进展的评述文章。
邢其毅教授生于1911年,年长我六岁。虽然我们年纪相差不多,但他始终是我敬重的前辈。半个世纪的共事时光里,他宽厚的为人、勤勉的治学态度以及献身教育的精神,始终是我学习的楷模,使我受益匪浅,至今感怀。然而天不假年,邢其毅教授因病于2002年11月4日与世长辞,令我痛惜不已,我将永远怀念他。
(节选自《大学化学》2003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