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而要实现21世纪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钾肥等肥料的供应无疑是一个关键的制约因素。我国耕地有限,增施肥料来提高粮食单产,是保证日益增长的人口对粮食需要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当前和将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肥料的增加量主要来自于氮、磷、钾等化肥。但目前我国氮、磷、钾肥比例严重失调,钾肥施用比重过低,施用化肥中氮:磷:钾仅为1:0.4:0.16,远低于发达国家1:0.42:0.42的平均水平,造成我国耕地缺钾状况日趋严重。因此要保证未来几十年粮食的稳定增产,必须解决钾肥资源的稳定供给问题。
当前我国钾肥供应主要依赖于进口,国内本身的生产能力很低,这种局面不利于保证我国对钾肥资源的长期大量需求。我国钾肥(氯化钾肥为主,下同)消费量近年来增长迅速,1990-1997年间增长了1倍,1997年消费量高达494万吨,占世界钾肥生产量的近1/8,但国内钾肥生产量1997年只有28.6万吨,仅占消费量的5.8%左右,其余绝大部分钾肥需要进口。进口钾肥从1990年的242.38万吨快速增长到1998年的565万吨,9年中增长了1.33倍。从长远来看,我国钾肥消费的增长趋势在未来几十年将保持下去,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一千万吨以上,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4,市场金额将超过14亿美元。如果届时如此大量的钾肥供应依然绝大部分来自于国际市场,我国将承担巨大的贸易风险。一旦出现大的价格波动或极端事件,将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同时如果这样巨大的钾肥市场都让给外国,对我国经济发展本身就是一种损失。
因此从国家战略层次考虑,有必要建立我国具有较强控制和调节能力的钾肥资源稳定供应体系,以保证我国下世纪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这一钾肥资源供应体系将由国内钾肥生产基地、国际钾肥市场和我国在境外的钾肥生产基地三大支柱构成。在这三大支柱中,国际钾肥市场是目前我国钾肥资源供应的主体,并且预计在未来10-20年中世界钾肥生产能力依然过剩,能够稳定地供应我国50%以上的钾肥需求量,关键要注意形成多渠道的进口,防止以加拿大为首的钾肥出口大国对我国钾肥市场的垄断。国内钾肥生产基地已有一定规模,需要充分利用我国盐湖钾资源、依靠科技进步大幅度地扩展生产规模,在10-15年内形成能供应我国20-25%左右钾肥消费量的生产基地。我国在境外的钾肥生产还未开始,但从世界充足的钾资源分布和已开展的境外钾盐开发可行性研究来看,在10-15年内形成能供应我国20-25%左右钾肥消费量的生产基地并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是有可能的。因此,我们认为在未来10-15年内,国家应该加大力度、依靠科技进步建立起我国钾肥资源稳定供应体系,逐步形成由国际钾肥市场、国内钾肥生产基地和我国在境外钾肥生产基地三大支柱构成的2:1:1供应格局。下面我们对后两大支柱的建立提出进一步的意见和建议。
一、加快建设我国国内钾肥生产基地的可能性和应采用的途径
我国尽管可溶性固体钾盐资源极为贫乏,但盐湖钾资源相当丰富,并且大型矿床相对比较集中。截至1997年底,我国已探明的钾盐保有储量4.62亿吨(KCl),其中可利用矿区保有储量2.32亿吨,居世界第8位。这些储量95%以上来自于盐湖卤水矿床,而可溶性固体钾盐矿床储量只有1199万吨。在盐湖钾资源方面,柴达木盆地盐湖KCl储量4.4亿吨,为世界上第二大含钾盐湖,并且我国盐湖钾资源扩大潜力很大,象新疆的罗布泊、西藏的扎布耶茶卡等盐湖新近又发现了巨大的钾资源量。因此,根据我国盐湖钾资源的保障能力,完全有可能在柴达木盆地建立我国的钾肥生产基地,达到年产150-200万吨、保持50-100年时间的生产能力。此外象罗布泊及藏北盐湖都可作为我国钾肥资源开发的后备基地。云南勐野井可溶性固体钾矿也可重新建设成有万吨级生产能力的矿山。我国在柴达木盆地以察尔汗湖区为主已建立了大小钾肥生产厂近20家,总计生产能力已达到约50万吨KCl。察尔汗湖西部和其他盐湖的大部分钾盐储藏尚未开发。目前在柴达木盐湖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单一资源(钾)利用,对于共生的硼、锂、镁等资源没有综合利用起来,造成钾肥生产成本偏高;(2)经营粗放,采收率低,产品质量不稳定,多数工艺方法落后;(3)不重视科学采卤,滥挖乱采,废卤就地排放,影响矿床的可持续利用。
从柴达木盐湖开发现状和未来发展目标出发,我们建议:
(1)组织盐湖科研力量,建立盐湖资源综合开发产业化示范基地,形成钾、硼、锂、镁综合开发的工程技术体系与管理模式,成为大厂建设的样本。之后转入高附加值的盐湖深加工产品的开发。
(2)以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为核心加大步伐建立柴达木以钾为龙头的盐湖开发基地。察尔汉湖西区可建设年产100万吨的以钾为主的综合利用大型企业;马海湖区根据资源保证程度可建成年产50万吨KCl为基数的综合利用企业。昆特依盐湖、大浪滩盐湖可作为综合开发的后备基地。
(3)对于现有察尔汉湖区的钾盐生产企业,国家应积极引导走规模生产的道路。要用优惠的政策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对现在过于分散的企业实行兼并、重组和改造,提高其采收率,科学规划采卤和限制废卤排放,稳步扩大现有的生产能力。
二、我国在境外迅速建立钾肥生产基地的可能性和主要途径
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是我国新时期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的全球战略。钾资源,特别是可溶性固体钾盐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是十分丰富的。据美国地调局估计,世界上现有探明钾盐储量可保证年限高达120年。在我国周边国家(俄罗斯、泰国、老挝等国)都分布有丰富的钾资源,象泰国及老挝境内的呵叻钾盐盆地、沙空那空钾盐盆地;俄罗斯的上卡姆和涅帕钾盐矿等,含有数千亿吨的钾盐资源。,我国有关部门、地方和企业近年来都纷纷派人对这些盆地或矿床进行了考察并商谈合作开发的可能,有关国家政府也表示欢迎并可能提供一些优惠条件。从经济上来看,由于国外大部分钾资源品位较高、易于开采,因此只要充分做好可行性分析、选好对象,以我国较强的技术力量和相对廉价的人力资源为基础,以我国稳定、大量的钾肥市场需求做后盾,我国完全可以在未来10-15年内建立起2-3个百万吨规模、并具有一定国际竞争能力的境外钾肥生产基地。
从国际矿业的发展经验来看,建立我国在境外的钾肥生产基地的途径主要有三条:
(1)通过到国外进行钾盐资源风险勘探,建立自主开发的钾盐矿山企业和钾肥生产企业。这条途径容易获得好的开采资源,获利可能性较大,但勘探开发周期较长,一般建成投产需要10-15年。适用于这条途径的最佳选择是在泰国和老挝。这两个邻国拥有丰富的钾盐资源、但勘探程度较低,泰、老两国政府均强烈希望跟中国合作,联合勘探开发其钾盐资源。
(2)对国外已找到的钾盐矿(包括死海盐湖)直接进行联合开发,建立主要供应于我国市场的生产企业。这条途径比较稳当,但获得的利润可能不及前一种方式大,建成投产需要5-10年的时间。象俄罗斯涅帕钾矿储量已经比较清楚,当地政府欢迎外资(包括中国)来投资开采此矿。约旦政府也希望与中国共同开发死海盐湖资源。
(3)买断或部分买断国外已有钾盐矿山的产权,使其产品主要稳定供应于我国市场。这条途径很稳当,而且马上可以供应于国内市场,如俄罗斯的上卡姆钾矿已开采了50多年,俄罗斯和我国有关部门曾有过接触,希望联合投资建设和改造该矿。加拿大也有些钾盐矿山准备出让产权。但这一方案的可行性仍有待论证。
无论是通过哪一条途径去建立我国有控制权的境外钾肥生产基地,都应该按照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国际矿业惯例来运作,充分发挥国内有关企业的积极性,同时国家通过制定优惠的投资政策和给予适当的贸易保护,扶持和帮助国内企业在境外勘探开发钾盐资源,形成我国稳定的钾肥资源供应基地。建议国家有关部门:
(1)加强对境外钾盐资源勘探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尽快开展立项,及时进行论证审批。应组织一支由地质、矿山、化工、交通、经济和外交等多学科的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组成的论证小组,对我国利用邻近国家钾盐资源的可能性和企业提出的勘探开发方案进行认真系统的论证。
(2)根据我国国情,结合国际惯例,尽快出台鼓励我国有关企业到国外开展风险勘探和开发矿产资源的政策和经济上的扶持办法。建议把境外钾盐矿产勘查纳入国家银行风险投资的优先支持范围。
三、保障我国钾肥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措施
我国钾肥资源除富钾盐湖卤水以外,还包括富钾地下卤水、古代固体钾盐和含钾岩石等。富钾盐湖卤水是目前开发的主要对象,据估计其资源量为6.8亿吨以上,现已探明储量4.62亿吨,还有相当一部分资源有待于探明。当前盐湖资源开发中存在较严重的滥采乱挖现象,资源利用率需要进一步加强。虽然在以往已开展了大量寻找古代固体钾盐工作,但未取得突破,近年来随着盆地油气勘探工作的大量开展和研究的深入,发现一些新的找钾苗头需要进一步分析和证实。富钾地下卤水在我国有着较丰富的资源,但目前尚未进行系统开发。我国对储量巨大的含钾岩石已进行了初步的开发工作。
因此,在加大开发我国钾肥资源的同时,应进一步扩大我国钾肥资源的储量,保护好现已探明的钾肥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主要措施包括:
(1)继续支持寻找古代钾盐资源的地质工作,保留一支精干队伍从事于古代钾盐资源的调查研究工作。重点研究油盐共存盆地的古代钾盐成矿远景,坚持落实油(钾)盐兼探的方针,制定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