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组织和开展了对“西北五省区干旱、半干旱区可持续发展的农业问题”的咨询考察,在组长张新时院士、副组长石玉林院士带领下,先后对南北疆进行了考察。考察组经过多次讨论认为,加快新疆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其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对新疆自治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与稳定至关重要,而且对整个西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都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咨询组经过反复讨论后,提出:
调整棉花种植比例,稳定棉花基地规模;
突出畜牧业在农业中的地位,建设西部国家无公害(绿色)畜产品基地;
严格控制荒地开发,确保绿洲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开源潜力不大,节流大有可为,生产与生态用水必须兼顾;
尽快制定生态环境建设总体规划,加大政府对生态环境整治的投资力度;
建议把塔里木河列入国家大江大河治理计划。
一、调整棉花种植比例,稳定棉花基地规模
1. 国家级棉花生产基地已经形成
新疆土地、光热资源丰富,发展棉花得天独厚,被国家列为全国特大商品棉生产基地。自治区将种植棉花作为振兴经济的一大战略来抓,计划到本世纪末种植面积达到1600万亩,总产150万吨,调出商品棉100万吨。
棉花生产大大提高了新疆农业在全国的地位,连续3年总产量、调出量和人均占有量居全国首位,供应着20多个省市区的300余家大中型纺织企业;1997年棉花面积已达1100万亩,总产达到115万吨,占全国总量的27%以上,占区内农业总产值近50%,成为棉区农民收入65%的来源,被誉为“白色的辉煌”,成为全国最大的产棉区。
然而,进入90年代,棉花占农田比例过大,造成农田生态系统失调,棉质下降,影响了棉花生产基地的可持续发展。现阶段的工作应适应市场运行机制,以推广良种,努力提高品质,巩固棉花基地为主。
2. 适应市场规律,调整宜棉区棉花种植比例
棉花生产首要的挑战来自市场
目前,由于多种原因,国际国内棉花供过于求的局面一时难以改变。全疆棉花比重过高,形成了单一的专业化生产格局,一旦受挫,不单打击棉农的积极性,还会重创全疆的经济发展。
要严格控制宜棉区棉花播种面积的比例
棉花播种面积的比例过高,影响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发展。目前棉田面积在宜棉区已占耕地60%以上,有的达到75%。长期连作,已造成棉铃虫等病虫害的爆发与耗竭地力,对于用地养地,劳动力的季节平衡也会带来新的矛盾。因此,应把宜棉区棉花种植比例调整到50%以下。
3. 提高棉花质量,形成竞争优势
要特别重视“种子杂乱”对新疆棉花质量的影响
据自治区农业厅统计,棉花品种最多的一年达66个,其中种植面积在1万亩以上的就有19个;有些棉区一个县的品种就达十几个。棉花品种混杂带来栽培、管理的一系列问题,特别是质量下降、色泽不纯使新疆棉花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在逐渐丧失,在1996年度外销的35万吨棉花中,因品质问题造成的损失高达2000多万元。因此,农技部门和种子公司宜尽快筛选出当家品种,并不断进行棉花的育种改良,同时,加强从种到收的全程科学管理。
发展具有伊斯兰特色的棉织品服装加工,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如果只提供原棉,不进行部分深加工,2000年后,依托棉花使全区农民收入再上新台阶就十分困难。自治区有必要高起点地扩大棉纺织工业,印染和服装工业,使相当一部分原棉加工增值,创造有伊斯兰特色的优良品牌,占领国内外市场。但要注意在加工中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因此要尽可能的实施清洁生产。
二、突出畜牧业在农业中的地位,建设西部国家无公害(绿色)畜产品基地
新疆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畜牧业本是新疆有发展优势的传统产业,并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然而,全疆畜牧业在农业的框架中仍为一条“短腿”,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占大农业的份额仅在20%上下,120万牧民人均收入低于农民400元左右。
1.突出畜牧业在新疆农业生产中的地位
新疆地域辽阔、草场资源类型多样,发展多样化的无公害畜牧业具有良好的基础,更有着国内外市场的地缘优势。新疆畜牧业包括草原畜牧业和农区畜牧业两大部分。新疆现有天然草地7.5亿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0.99%,在宜农、宜林、宜牧的土地资源中,宜牧地占85.5%,改良利用的潜力很大。近几年农区粮食生产有较大幅度增加,人均粮食达到500kg,将其中部分通过牲畜进行转化,大量的作物秸杆也可通过青贮、氨化等方式用作饲料,以保证发展畜牧业生产的饲料来源。
传统畜牧业的改造和农区畜牧业的发展,应作为自治区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重点之一。目前以牧民定居和饲草饲料基地建设为重点的传统畜牧业改造已初见成效。因此,应从战略的角度,加大力度把畜牧业提到与“一黑一白”具有同等的地位,使新疆的畜牧业成为自治区的支柱产业。
2. 加强农区和牧区的结合,建立畜牧业基地
由于冬春牧场较缺,今后牧区的相当一部分商品可在农区育肥出售,农区内的农牧结合,特别是在大田作物中安排一部分饲料、饲草作物不仅有利于畜牧业的稳定发展,通过草田轮作可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农田生态系统。
新疆的绿洲外沿常有大片的灌草植被,目前由于缺少改良,利用程度很差,如通过适当的改造培育和灌溉,建立人工草地,可以作为农区畜牧业基地,作为绿洲农区的生态屏障也具有重大的保护作用。
3. 大力实施畜牧业的产业化,把精深加工放在主要地位
在扩大规模实现畜牧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向区外销售畜产品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仅仅调运出皮毛肉等初级产品进入市场,产值很低,且存在“距离”劣势,应和发展棉产业一样,要将畜产品的精深加工开发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畜牧业的再生产过程可以转化的产业链比较多,除皮毛肉奶加工外,内脏、血等可作为增值极高的生化制品与医药工业原料。皮毛加工也要高起点引进最新的技术和设备,争创一流的产品品牌,必要时也可引进自治区外的企业集团以及必要的人才和技术。但对投资环境和吸引人才、技术的条件则需改进和落实,使畜牧业真正成为自治区经济增长点。
三、严格控制荒地开发,确保绿洲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1. 严格控制荒地开发
新疆荒地开垦可以直接扩大农牧业的规模,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加以国家有一定的资金支持,地方积极性较高,有的地方将开荒扩面作为增加生产脱贫致富的中心任务,但出现了过热和过乱的现象。针对这一普遍的现象提出一些建议:
重视现有耕地的利用和保护
新疆统计上报为4700万亩,土地资源详查为5700万亩,通过提高单产、增加复种(主要在南疆)、发掘增产潜力应是主要增值措施。
以水资源的节约与平衡为前提,加强开荒的领导和计划
荒地开发应在仔细计算水帐,在保证小流域水量平衡和生态用水的原则下,科学地、有计划地、有步骤地进行。必须加强科学论证,制定综合规划,严格审批与监督,严禁盲目和掠夺式开荒。
将北疆伊犁河、额尔齐斯河流域列为当前开发土地资源的重点
结合水资源的开发,北疆伊犁河、额尔齐斯河流域是当前开发土地资源的重点。加强水利工程与水系整治确保开荒与水利设施配套。竭力避免引起沙化、盐碱化和撩荒弃耕现象的发生。并应将其饲草饲料的种植放在荒地开发中的重要地位,以提高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
2. 加强绿洲-荒漠过渡带的土地建设
根据新疆荒漠区盆地景观格局,即绿洲椆纱鴹荒漠带依次排列的格局,除增加绿洲内的防护林网建设与增加人工饲草地的比例外,应特别重视绿洲-荒漠过渡带的作用,该带不仅是绿洲外围的生态屏障,还宜于发展人工饲草基地,实现农牧结合,作为平原畜牧业基地。
四、水资源开源潜力不大,节流大有可为,生产与生态用水必须兼顾
1. 新疆水资源开发程度已不低
新疆水资源并不丰富,其分布地域差异很大,年际内波动极不稳定。虽然人均占有的水资源在全国处在较高的地位,但考虑到生态安全建设用水,则显示出水资源的总体开发程度已不低。
全疆引水460亿m3,占地表水的55%。黄河、淮河、海河、滦河已开发50—60%,辽河达60—70%,都是我国严重缺水地区,新疆水资源开发程度已不低。目前水资源尚有400亿 m3,其中230亿 m3流出国外(额尔齐斯河与伊犁河212亿 m3,占全疆的27.7%)剩下170亿 m3,必须考虑保证生态用水。因此仅有额尔齐斯河与伊犁河可以适度引水,其他地区不宜扩大生产用水。
水资源利用中浪费严重。渠道利用系数0.45,全疆毛灌定额800m3/亩(实际可能要高),和田1100—1200 m3/亩,莎车1000 m3/亩,阿克苏1200—1500 m3/亩,北疆、农七、农八师500—550 m3/亩,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