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莱明·贝森巴赫(Flemming Besenbacher)

丹麦国籍,物理化学家。195210月生于丹麦霍森斯。1978年获得丹麦奥尔胡斯大学博士学位。1996年当选为丹麦自然科学学院院士,1997年当选为丹麦科学技术学院院士,1998年当选为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 

弗莱明·贝森巴赫的研究领域涵盖纳米学科的多个方面。他在过去20多年里致力于新型可变温度快速扫描探针显微术和其他各种表面敏感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已经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和医学等多个领域,取得了多项科技成就并对表面物理化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至今为止已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包括Science 10篇,NatureNature系列期刊10篇。学术论文已被引用20000余次。他采用一阶摄动理论,利用理论和实验经验结合揭示图像的本质,通过密度泛函理论实现了表面电子结构的计算,推动了扫描隧道显微术的隧道理论概念进一步发展。发展了高分辨率快速扫描隧道显微镜AARHUS STM,实现了表面动态过程的实时观测,研究了金属和合金表面纳米催化的动态过程与本质,金属表面纳米团簇的形成和生长过程,以及纳米线的量子输运效应,揭示了表面化学催化的本质与规律,据此提出了催化剂设计的新思路,对理解多相催化做出重大贡献,并且将该技术成功用于商业催化剂的开发。他开发的快速扫描Aarhus STM已经授权给德国SPECS公司销往世界上百家科研机构,在多个领域学科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还致力于将探针技术用于跨学科的研究,成功地将固体真空界面上的研究扩展到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研究领域所需要的液-固界面,在从事生物分子组装纳米结构的研究中,对于核糖核酸的自组装,及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机理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并且利用DNA分子的可识别性可控组装三维具有功能活性的结构,将生物分子成像手段扩展到在液相实现高分辨扫描,为这一领域的发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弗莱明·贝森巴赫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二十多年来,坚持与国内许多知名科研机构保持了广泛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接受和培养了50余位中国学者或留学生,其中许多人已回国工作在科研一线。被包括中科院化学所、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吉林大学、同济大学等十多所科研机构聘请为名誉教授。他积极推动中丹科技合作与交流。在丹麦基金会发起与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中丹纳米科技国际合作重大项目。促进了中科院化学所、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与丹方AARHUS大学、COPENHAGEN 大学、丹麦科技大学等高水平研究机构的实质性科研合作。包括200余人次高级科研人员互访和学生交换、数十次双边交流会议和合作发表一批高水平研究论文等。倡导并推动了丹麦大学联合会与中科院研究生院建设中丹科教中心。组织奥尔胡斯大学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国家纳米中心成立表面自组装与纳米结构功能材料中丹中心,并任丹方主任。他在国际科技界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影响,他怀着十分友好和诚挚的感情,为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付出了很多心血,其对中国科技发展的贡献使其荣获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奖、中国政府友谊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