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7至28日,第70次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生物大分子的化学修饰与动态调控”在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办,中国科学院化学部、中国科学院学部学术与出版工作委员会承办,北京大学协办,北京大学医学部张礼和院士担任论坛主席。来自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科研机构的近30位知名专家学者应邀作了学术报告。
以生物学“中心法则”的建立为标志,人类基本掌握了生物物种遗传和进化的分子机制。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人们很快发现,虽然生命个体的演化主要取决于遗传基因的序列,但其复杂性和多样性无法仅由“中心法则”解释。包括蛋白质、核酸和多糖在内的生物大分子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元件”,为生命过程提供了物质基础,其自身则处于动态的化学修饰和调控当中。这些生物大分子的动态化学修饰在生物个体的发育和细胞性状的调控中均扮演了关键角色,并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生物大分子的动态修饰已成为当前生命科学最受关注的前沿领域之一,也是化学与生命科学和医学交叉界面上最为活跃的研究前沿。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生物大分子的化学修饰是生命过程中一种普遍存在的调控方式,其重要的生理价值和病理意义已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和重视。这一领域的研究目前进展迅速,并极大地促进了生命科学自身的发展(如表观遗传学的兴起)。作为表观遗传学等新兴领域的分子基础和调控载体,目前对生物大分子基本“元件”的化学修饰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还存在很多困惑。例如,人们对种类繁多的化学修饰的时空特异和双向可逆等动态属性认识不足,对化学修饰所对应的生物功能和生理意义不甚了解,对动态修饰与生物学功能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更处于空白。
针对这些重要的前沿科学问题,本次论坛汇集了我国化学与生命科学交叉领域的一批优秀学者,分别从生物大分子及其动态化学修饰的研究工具和方法;化学修饰对细胞命运及功能调控所发挥的生物学效应;以及针对这些动态修饰的靶向化学干预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并在此基础上凝练了科学问题、发展方向和研究策略。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只有充分发挥学科交叉的优势,紧盯生物大分子动态修饰这一科学前沿的核心问题,着眼于发展原创的、不可替代的新技术、新方法,切实推动化学生物学引领生物大分子动态修饰研究从静态走向动态,从体外走向体内、从定性走向定量、从简单体系走向复杂体系,让生命体系在可视、可测、可调控的进程中日益彰显其重要价值。尤其是要充分利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最近启动的“生物大分子动态修饰与化学干预”重大研究计划,加速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步伐,抢占国际制高点,孕育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与会专家还就如何进一步加强我国化学生物学研究体系和队伍建设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并提出建议:以重大研究计划为抓手,团结化学、生物学、医学相关研究背景的研究团队,继续加强与巩固目前已经形成的化学生物学研究队伍,推动我国化学生物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