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院士口述故事是通过院士口述、组织访谈、史料编纂等方式,以挖掘整理广大院士在科研生涯中亲身经历的中国科技界的重要事件、所承担的重大创新成果以及为国家科技事业作出的贡献为重点,以“小故事”的呈现方式,通过多媒体相结合的传播形式,面向公众传播,弘扬科学精神,展示科学家风范,扩大中国科学院和学部的社会影响。

潘家铮:风雨兼程50年


时间:2024-05-24作者:

2004年,潘家铮(左2)在浙江桐柏抽水蓄能电站工地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库)

新中国的水电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简单回顾一下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50年代至60年代初,是第一阶段。当时主要修复丰满大坝和电站,续建龙溪河、古田等小型工程,着手开发一些中小型水电 (如官厅、淮河、黄坛口、流溪河等电站) 以取得经验;更重要的是进行全国资源普查和大力培养队伍,组建机构和开展规划设计工作,为全面开发水电作准备。在50年代后期条件逐步成熟后,一批大型骨干工程就先后上马,一些河流进行了梯级开发,如狮子滩、盐锅峡、柘溪、新丰江、新安江、西津和猫跳河、以礼河等工程,标志着中国水电建设上了台阶。这些工程,有的坝高超百米,库容超百亿立方米,建在大江大河上,而且都顺利建成,成为当地的骨干电源。当时,西方国家对我们严格封锁,苏联在初期曾派专家援助我们,后来也撕毁协议。这些大工程的成功兴建,雄辩地说明中国人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开发自己的资源,也说明水电是可以又快又省地建设的。遗憾的是,在“左”的思潮干扰下,大跃进时期开工了过多的大中型水电工程,战线太长,前期工作不足,质量得不到保证,开工后又纷纷停建缓建,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60年代中到70年代末是第二阶段。从大跃进的挫折中恢复过来后,我国复工修建了一批停缓建的工程,如刘家峡、丹江口等,而且向更大、更艰巨的工程进军。在这段时期内开工的有龚嘴、映秀湾、乌江渡、碧口、凤滩、龙羊峡、白山、大化等工程,直至长江上的葛洲坝工程,再次出现建设高潮。尽管不久又陷入十年浩劫,然而,中国的水电建设者在极其复杂的形势下,克服了难以想像的困难,又一次取得了重大成就。像乌江渡水电站坝高160m,修建在“水急山空,洞中有洞”的岩溶地区,建成后滴水不漏,创世界奇迹。龙羊峡这座黄河龙头水库,是在战胜了高寒、缺氧、二百年一遇大洪水侵袭、地基破碎和库区大滑坡群等巨大困难后才建成的,而葛洲坝更是万里长江第一坝!经过这个阶段的锻炼,我们的信心倍增,我们的经验更为丰富。一些外国友人参观过中国的水电工程后,客观地认为:中国人能够在任何江河上修建他们需要的任何大坝和电站。

80、90年代是第三阶段。在改革开放的高潮中,中国水电建设出现了新的面貌,有了更大的发展。我们改革了建设体制,水电是最先打破传统体制实施按市场经济搞建设的行业之一;我们大力开展国际交流,引用外资,吸收和消化国际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使水电开发出现第三次高潮,涌现出“五朵金花”这样的大批百万千瓦级的优秀工程,工程规模和难度也上了新台阶。像建成了二滩、天生桥、广州蓄能、天荒坪蓄能这类世界一流的水电站,直到开工兴建三峡工程。国际大坝会议的一些前主席、副主席、秘书长都认为,今后的水电开发,中国将独领风骚。

回顾历史,尽管在每个阶段中我们都受到过干扰,遇到过挫折和困难,但总是能够战而胜之,登上新台阶。是什么因素和力量在起作用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条经验。

首先,我们有坚强正确的领导。建国以来,党和政府一直把开发水电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特别是周恩来总理在日理万机中日夜操劳关心我们的工作,谆谆教导我们要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面对工程。每当遇到重大问题或挫折时,他总是及时出现在我们面前。像新安江工程在1959年叠遇左岸大坍方、洪水破围堰、材料供应混乱、混凝土出现严重质量事故等一系列天灾人祸,在关键时刻,周总理来到工地,听取汇报,调查研究,作出重要决策,并为工程写下“为我国第一座自己设计和自制设备的大型水力发电站的胜利建设而欢呼!”的题词。总理的到来,拨正了航向,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当年9月,新安江工程就下闸蓄水,次年就发电投产。总理如此关心我们,我们也势必以最好的成绩回报他。

在中央精神的指导下,历届部和总局的领导对水电开发从规划布局到勘测、设计、施工,都作了具体落实和给予支持、保障,这点至为重要。部、局还为新建的各设计院、工程局、科研院所选派了强有力的领导和总工班子,全国形成一股劲。一声号令,全国响应,一处有难,八方支援,那种团结高效的情景,至今仍铭刻在我的脑海中。

第二,我国有一支举世无双的水电建设大军。从勘测、设计、施工、科研到制造安装,行业齐全,力量强大。这支队伍有极强的事业心和凝聚力。他们对水电事业百折不挠生死与共。无数同志长年累月战斗在艰苦的第一线,过着清贫的日子,为水电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无怨无悔。只要看到一座座大坝拔地而起,一座座电站投产运行,将滔滔洪水转化为源源电力,就是他们最大的安慰和幸福。70年代初,我在乌江渡工地帮助工作,为了进行拱坝分析,我们多次到附近一支国防科研队伍去请求支援 (他们有1台计算机) 。当时贵州全省陷入武斗高潮,对方不相信还有一个工程在进行设计和施工。直到亲临工地,看到干部工人依靠吃咸菜、辣椒和硬馍所产生的一点热量,在和穷山恶水拚死斗争时,他们感动地说:“就凭你们这点精神,我们也要支援到底!贵州还是有希望的!”1990年,青海发生塘格木大地震,我奉命陪同中央慰问组去灾区。当全团来到受地震影响的龙羊峡工地时,看到从书记、局长,到技术人员、老工人都住在难以形容的破烂工棚内家徒四壁的情况时,我们忍不住流下眼泪。我不知道其他国家有没有这样的队伍,我深为中国能有这样一支队伍而感到自傲。

第三,我们有优良的传统。首先是实事求是,服从真理。所以,即使处在大跃进和文革的困难形势下,水电界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法国发生过玛尔帕塞垮坝惨剧,意大利发生过瓦依昂水库大滑坡事故,美国的提堂坝在顷刻之间灰飞烟灭,而由中国水电部门修建的大中型水电站都能安全运行,尽管有人咒骂我们的知识分子都是没有大脑和良心的泥娃娃。其次,我们重视总结经验教训和引进先进技术。我们敢于承认落后,但不甘心于落后,要发愤前进。我们有过挫折和教训,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必须加以细致的分析和总结。我们赞赏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水平,认为这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愿意虚心学习,消化吸收。总结自己的经验和引进外国技术,是使我们的水平得以不断提高的重要保证。

以上所总结的三条取胜经验,不一定全面,今后的形势与过去不同,有些做法也不能沿用,但是正确坚强的领导、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队伍以及实事求是不断前进的作风应该是永远需要的。

(节选自《水力发电》,1999,(10))

© 1996 - 2015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