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院士口述故事是通过院士口述、组织访谈、史料编纂等方式,以挖掘整理广大院士在科研生涯中亲身经历的中国科技界的重要事件、所承担的重大创新成果以及为国家科技事业作出的贡献为重点,以“小故事”的呈现方式,通过多媒体相结合的传播形式,面向公众传播,弘扬科学精神,展示科学家风范,扩大中国科学院和学部的社会影响。

孙枢:深切怀念王鸿祯院士


1998年5月,王鸿祯(中)与科研组部分成员在北京西山野外考察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库

再过一些时间就是王鸿祯院士的百年诞辰此时此刻更令我对他深深怀念。在他离去的这些年当中每当我看到有关的书籍、文献就会想到他老人家他的学术思想、治学态度和奋斗精神更时时激励我前进。在王鸿祯院士生前我有时是当面请教得到指导更多是通过学习他的著述而收益。

20世纪50年代初我有几位同学在新建的北京地质学院研究生班学习他们谈起校内教授中的“少壮派”——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年纪30多岁执掌教研室和系主任岗位个个风华正茂其中就有王鸿祯教授。但我第一次见到王先生是在1955年那年夏季苏联科学院代表团访华代表团成员、著名大地构造学家别洛乌索夫通讯院士在我所当时位于城内沙滩松公府夹道、原北京大学地质馆的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做包括苏联大地构造、中国大地构造的有关问题以及大洋盆地的成因等系列报告。王鸿祯先生参加了有关会议他提出问题发表讨论意见我当时负责会议记录和部分接待工作有幸第一次近距离地同他有过接触他和蔼可亲时间虽短但留下了长期的印象。

1956年王鸿祯先生著的《地史学教程》出版我很快购得一本并开始学习。一天叶连俊先生在办公室里见我手里拿着这本书说道“这地史学同我们的沉积学关系也很大”我说“我的基础知识不够许多内容不懂”叶先生说“慢慢来先掌握一点基本概念”。这是叶先生对我学习《地史学教程》的指导。王先生的《地史学教程》使我初步开阔了对世界地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视野。受此书的影响我形成了一个习惯尽管有许多地质问题我自己并不直接研究但愿意去了解从中获取知识的享受。

1985年王鸿祯先生主编的《中国古地理图集》出版受到学术界的广泛注意和高度评价。图集以全球构造的活动论与历史发展的阶段论有机结合作为主导原则代表王鸿祯先生学术思想发展的新阶段。图集内容十分丰富我曾较为仔细地阅读了差不多每一幅图件并认真阅读了图集说明书还读了图集的英文说明以便了解图集的有些名词术语同国外文献的对照和衔接。我后来也曾向王先生请教过一些问题如今还记得的有豫陕图集引用了我的文章和燕辽裂陷盆地拗拉槽、俄罗斯地台的拗拉槽、扬子地台有无拗拉槽以及拗拉槽是否都是三支裂谷系的废弃支等等他同我也谈到朱夏先生将aulacogen译作“拗拉槽”可称杰作。王先生还向我指出国内需要重视古大陆的重建问题这是国际关注的热点但意见分歧很大我国应该有更多些学者进入这一领域进行探讨。王先生的一系列意见对我真可谓受益匪浅。

1989年在华盛顿参加国际地质大会期间在国际岩石圈计划的会上我遇到美国的Scotese教授他当时已着手“古地图”PaleoMap项目并送给我一点有关资料Scotese在会上强调编制古地图的三个支柱是板块构造、古地磁和古生物地理。回国后我向王先生汇报了有关情况王先生也特别强调古生物地理对古地理重建的重要性。据我所知在王鸿祯先生的率领下中国地质大学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已经开展全球构造与古大陆再建研究采用计算机成图并开发了有关软件。在1996年国际地质大会北京展出了古大陆再造的系列图件这在当时是国内学者首次作出这样的努力。就中国地质大学而言王鸿祯先生和殷鸿福教授等都曾在古生物地理方面做出许多贡献。

1996年1月,王鸿祯(前排左)与程裕淇接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特别奖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库

20世纪90年代初原国家科委推出了以“攀登计划”为名的基础研究资助计划。有个年度我担任地学与资源环境领域的评审组长那一回总共约有6、7项申请王鸿祯先生领衔的中国古大陆及边缘层序地层与海平面变化研究的申请在经过讨论后投票排名第二。当时国家科委只限定资助一项我和评审专家组其他专家都认为王先生的建议项目有价值是值得资助的但投票结果也是公正和正确的。因此我们决定向科委建议给我们组增加一个项目指标科委有关负责人听取了我的意见但一时也无变通的余地。过了一段时间国家科委又推出“攀登计划B”层序地层学项目可以入选但需承担项目的主管部门提供部分联合资助。我把这个情况转告王鸿祯先生王先生当时已年近八旬他亲自同地质矿产部科学技术司沟通终于获得成功亲自领导了由若干单位几十位专家组成的团队经过四五年的浩繁研究工作获得了圆满的成功。我有幸数年中应邀参加了该项目的学术研讨会分享王鸿祯先生的学术思想和项目在学术上的新进展。

在科学研究中王鸿祯先生重视基础研究可以说他的一生都在追求揭示自然的奥秘开展创新性研究。我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工作期间向他请教学科发展战略问题等他都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强调基础学科的发展。事实证明基础研究在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中具有根本的重要性。王先生为我国地质科学的基础研究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王鸿祯是国内外著名的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和地质教育家。在地层学、古生物学、大地构造学、地史学和地质学史研究等诸多领域成就卓著在发展地质教育和培养人才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王鸿祯先生青少年时代就胸怀“科学救国”之志勤奋学习砥砺意志殚思竭虑发展教育事业孜孜不倦献身科学研究学科综合交叉和继承发展创新贯穿他的毕生学术生涯。是我国地质界著名宗师之一在纪念他诞辰100周年之际我应当继续不断学习他对地质科学和地质教育的献身精神。他的大量文章著作和重要学术思想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必将得到继承发展并不断发扬光大。


节选自《地学前缘》2016,23,(06):9-10

© 1996 - 2015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