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周光召先生的做人、做事和做学问,为我们树立了典范。追思光召,越发体会“第一流科学家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详细>
周光召同志的一生,是追求真理、追求进步、追求科学的一生,是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不懈奋斗的一生。他的逝世,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损失,是我国科技事业的重大损失。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学习他的革命精神、崇高风范和优秀品质,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信心、同心同德,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 周光召同志永垂不朽!<详细>
周光召先生格外重视青年人才培养。他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年轻人是国家和事业的希望,年轻人应当超过他们这一代。这表现出他对年轻人的热切期望和对国家未来发展的关心。周先生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无论是在核武器物理还是基础科学方面,他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他又是一位杰出的组织领导者,他凭借敏锐的观察力、独特的见解和果断的决策,赢得了大家由衷的钦佩。我深深地怀念他,感谢他。<详细>
2024年8月17日,杰出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原主席,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周光召,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8月1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原所长吴岳良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回忆与老师周光召相处的点点滴滴以及老师的家国情怀。<详细>
周光召院长对中国的基础科学事业,高瞻远瞩而远见卓识如此,用心良苦而殚精竭虑如此,“昭昭若日月之明,离离如星辰之行”!<详细>
2024年8月17日,“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原院长,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周光召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 光召先生1984年起担任《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两刊”)副主编,1996~2007年担任“两刊”第五、六届联合编委会主编,2008年任“两刊”荣誉总主编。20多年时间里,光召先生为办刊工作倾注心血和热忱,引领和见证了“两刊”在新时期的改革和发展,为促进刊物发展和中外学术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两刊”历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 2010年时任“两刊”总主编朱作言院士在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我们认识的光召同志——周光召科学思想科学精神论集》一书中发表一篇回忆文章,讲述了光召先生担任“两刊”主编时的工作历程。今天特转发此文,并以此表达我们对光召先生的深切缅怀之情!<详细>
于我而言,光召先生是领导、前辈,也是先生、朋友。从内心来说,告别一个人是很难的,更何况告别光召先生这样一位德高望重,学术和人格都堪称完美的科学家。我以人生中有幸结识光召先生为荣,并以记忆中三个深刻的片段,作为对先生的追思与怀念。<详细>
光召先生是我的长辈。他和我父母是清华理学院的前后同学,52年我母亲和他一起随清华理学院转入北大,我母亲从数学系毕业后进入物理系任助教,光召是她的党支部书记。90年代末我参加清华科技管理工作特别是后来参与中国科协工作后,和光召先生有所接触,他既无长辈的架子,也没有领导的架子。那时他不仅是大科学家,也是大领导,然而在我接触过的科技界和国家领导人中,光召先生最具令人由衷尊敬的学者风范,这是全然不被名位腐蚀的学者风范。现在光召先生走了,为同学们做报告的心愿已不再可能,但他对宏扬科学精神和恪守科研诚信的心愿,要由后人们去践行。尤其希望光召先生的学者风范不要走,能在中国科学界长存下来、传播开来。<详细>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原主席,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周光召同志的遗体,23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详细>
今年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60周年,《中国科学院院刊》围绕该内容组织了专题。其中《周光召先生与中国核武器科技事业》一文,记录了周光召先生从事中国核武器物理研究与理论设计方面的工作,展现了周光召先生作为卓越的理论物理学家,为我国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的原理突破及武器化立下的不朽功勋,以及作为科技领域卓越领导人,致力于为我国核武器事业谋篇布局、夯实核武器基础研究根基,推动学科建设、促进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贡献。本刊第一时间发表该文,以表达对周光召先生的敬意和怀念!<详细>
听说周光召老师的大名,还是50年前我在广东师范学院读大学时。那时,全国大概没有多少人听说过周光召。是我的大学老师黄念宁先生告诉我的。黄老师是我认识的第一个懂得高能物理的老师。他是北大物理系本科和研究生毕业,当年被派到苏联杜布纳原子核研究所学习和工作。黄老师非常聪明,也非常用功。他在学校以高傲而著名。全国的学术权威在他眼里都不值一哂,唯一能使他口服心服就是周光召。<详细>
我最早知道周光召这个名字,是在1960年前后。当时我在莫斯科学习,苏联物理学界最权威的俄文期刊是《实验与理论物理》,我在阅读这份杂志时,注意到周光召发表的多篇基本粒子理论方面的论文。当时他是位于苏联杜布纳的联合核子研究所的青年研究员,他的成果已得到高度评价,这位杰出的青年学者引起了物理学界的重视。<详细>
2024年8月18日,一个平静的周日上午,我正准备和学生进行学术谈话交流,打开手机竟看到了周光召先生逝世的消息,点滴往事顿时浮现脑中,更多的是无限的悲痛与追思…… 周光召先生1929年出生于湖南长沙,他是我国核武器科技事业开创者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我和先生之缘,是从一封32年前的书信开始的。自从那时起,我感受到了他作为一名卓越的科学家,同时又是一位杰出的科技领域领导者和改革家的精神力量与人格魅力。<详细>
8月17日晚,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周光召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作为他的学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理论物理所)研究员吴岳良回忆恩师时深情地说。 周光召是一位顶尖物理学家,视野开阔,影响深远,总能快速洞悉新思想,更是一位备受尊重的政策制定者和领导者,为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国际科学交流与合作等作出了巨大贡献。<详细>
2011年11月15日,这是我终生难忘的一天。在北京会议中心,我主持的“973计划”专家顾问组会议上,周光召先生作了关于“973计划”任务的总结讲话。讲话刚刚结束,先生突发脑出血,昏倒在我身旁。虽然及时送往医院,但经过3次大出血和2次大手术,他再也没能康复过来,再也不能回到他热爱并奋斗一生的科学事业上来。每每想起这一幕,我内心总是百感交集,心情久久无法平静。光召先生把他一生都献给了祖国和科学,为我国科学事业的蓬勃发展作出了居功至伟的贡献。<详细>
8月17日深夜,惊悉周光召同志不幸去世的噩耗,顿时我心中的悲痛阵阵袭来,眼泪如同当夜的雨水直流而下,不能自已。我心潮起伏,思绪跌宕,与他相处的情景恍惚就在眼前。 光召同志于1987年1月出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可以说是临危受命。当时中国科学院正处在改革与发展的低谷甚至是泥潭之中,经费短缺,人才断层,条件简陋,设备落后,中国科学院何去何从?院内院外、上上下下的思想也不统一。光召上任后高瞻远瞩、深谋远虑、驾驭全局、推陈出新,制定中国科学院的发展战略、规划、方针、政策,带领中国科学院爬坡过坎,走出了低谷。<详细>
“先生走了,他是中国科技界当之无愧的一面旗帜,也是中国科技界的‘掌舵者’之一。” 8月17日晚,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周光召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作为他的学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岳良回忆恩师时深情地说。 周光召是一位顶尖物理学家,视野开阔,影响深远,总能快速洞悉新思想,更是一位备受尊重的政策制定者和领导者,为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国际科学交流与合作等作出了巨大贡献。<详细>
8月17日晚,伴着淅淅沥沥的秋雨,“光召走了!”这噩耗在熟悉光召先生的人群中迅速传播。非常静悄,就像怕惊扰了先生的安睡;又如惊雷,轰响在许许多多人的心头。 周光召先生是中国的理论物理学家,但他的学术影响超越了国界;他是中国科学院院长,但他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超越了院界;他是位自然科学家,但他的理念、精神和人格力量超越了科学技术范畴!<详细>
他生于战乱年代,成就于动荡时期,在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和战略核武器的研究设计方面做出了大量重要工作。周光召不仅是理论物理学家,担任行政领导后,为中国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详细>
周光召先生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名誉校长,是科学界德高望重的老领导,但在我心中,光召先生更是令我们敬重的长辈。 早在20世纪50年代,年轻的光召先生就提出了粒子自旋的螺旋态以及流代数理论,在国际物理学界引起了巨大轰动。他原本可以在理论物理领域做出更卓越的成就,然而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他又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物理当中——为我国原子弹、氢弹的成功研制默默奉献青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