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教育”论坛在京举办

日期:2015-07-28

|  来源:【字号:

  7月17日,中国科学院学部科普与教育工作委员会主办的“科学教育”论坛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以“未来科技发展态势与科学教育”为主题,由学部科普与教育研究支撑中心及学部国家科学教育标准问题研究课题组承办。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教育与普及工作委员会主任周其凤院士与陈凯先院士分别主持了两个时段的报告和讨论,来自中国科学院、教育部、高校等单位的60多名院士、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活动。

  周其凤院士在致辞时指出,科学教育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是普通教育的延伸。科学教育的兴起促进了科学知识的传播、科学家队伍的壮大、科学事业的发展,提升了科学研究的声誉和社会对科学研究的支持,既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更是科学精神的启蒙和科学思维的开启过程。在全球化背景下,科技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科技竞争从根本上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靠教育,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离不开科学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未来。周其凤说,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科学教育日益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

  周其凤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形成了较完整的教育体系,科学教育也很有我们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国家科学教育目标以及相应的系统的科学教育标准亟待建立,受限于教育理念、制度以及应试教育等因素影响创新性人才不足,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兴起以及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深化给传统教育方式带来的严峻挑战,我国的科学教育亟待通过转变教育理念、改革制度弊端、创新教育等方式,以实现质的突破。周其凤指出,中国科学院学部作为我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方面最高咨询机构,在我国科学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他说,为更好凝聚广大院士专家的智慧,为我国科学教育改革发展献计献策,此次科普教育委发起召开以“未来科技发展态势与科学教育”为主题的科学教育论坛,就是希望提供一个开放平台,大家一起深入探讨现代科学教育的理念和体制内涵,比较分析科学教育的标准,借鉴先进理念和经验,反思我国科学教育现存问题,共同谋划我国科学教育发展之路,为我国科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与咨询建议。

  论坛围绕“未来科技发展态势与科学教育”主题以专题报告和自由讨论两种形式开展。杨玉良、龚克、王夔、李培根、郑兰荪、朱邦芬等六位院士及任定成、刘兵、谭宗颖等三位专家做了专题报告。复旦大学杨玉良院士提出科学教育的重点在于加强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进而提升中国学生整体的科学品位;南开大学校长龚克教授从历史和发展的视角分析了中国科学教育的先天不足和后天缺陷,以及中国科学教育面临的挑战等;北京大学医学部王夔院士用大量调查数据分析了我国科学教育素质培养缺失的表现,提出值得深思的问题:在国家一直重视科学素质教育的情况下,为何在我国基础教育中落实科学素质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李培根教授从分析工业理性所包含的要素出发,阐述了当今教育理性应该具备的基本要素;厦门大学郑兰荪院士介绍了教育部对“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定位、拟发挥的作用和研制的进展,并以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标准”为例,介绍了研制“标准”的原则、思路和“标准”的基本内容;清华大学朱邦芬院士深入分析了中国物理教育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选择;中国科学院大学任定成教授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梳理了中国科学教育在不断进步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通过全面设计和启动全学段正规科学素养教育计划来解决问题的思路;清华大学的刘兵教授比较了中国正规教育中的科学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科普工作的理念与实践,从教育理念、教育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论证其间差异;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谭宗颖研究员系统梳理和比较了世界主要国家科学教育的战略规划、标准及变革理念,对中国科学教育的标准建设提出建议。

  论坛自由讨论环节,与会专家畅所欲言,形成以下共识:第一,科学家、高校科学教育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和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共聚一堂促成科学界与教育界就科学教育问题的对话,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科学教育的发展;第二,与会专家一致呼吁进一步加强对科学教育的重视,特别是全面科学教育,包括加强小学科学课程的设置,推进初中综合科学课程的实施等;第三,建议加强科学教育学科和专业的建设,大批量培养高水平的科学教育研究人员、高素质的中小学科学教师;第四,强化科学教育中的文化内涵,使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受到科学的强大魅力。

  周其凤院士在论坛总结时强调,希望“科学教育”论坛作为一个重要的交流平台以后可以持续举办,通过深入挖掘专家观点,总结提炼论坛成果,坚持开展咨询研究,积极向中央提出政策建议,为中国的科学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