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 来源:【字号:大 中 小】
后记之一戈之奋进荷之圣洁*
“向你学习!”本文是作者刘深的弟弟刘轶为纪念葛庭燧院士所作。
何怡贞先生对我说这句话的时候,脸上充满着激动兴奋的表情。我于2007年回国探亲时,拜访了97岁高龄的何先生。在向她介绍我的学术兴趣和研究成果后,她向我连说了几遍这句令我至今难忘的话。
学识渊博的科学前辈对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说出如此令人颇为惊讶的话,当时我真的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细细想来,这句话其实反映出何先生虚怀若谷的谦虚和善的品质,对科学知识不断追求、始终如一的精神。
没有想到这竟是我见何先生的最后一面。不到一年,得知何先生去世的噩耗,我心头为之一震,不禁感慨万千。现能有幸为葛庭燧的传记写一点文字,也算是我向他们致敬感恩了。
本书不仅是纪念缅怀老一辈科学家的丰功伟绩,也旨在宣传普及科学文化。当今的媒体报道大多聚焦明星大腕,追捧文艺体育明星不遗余力。不可否认,文体明星有娱乐大众的作用,相比之下,科学的作用更是实实在在、翻天覆地般地影响了人类社会,但是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宣传报道。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带领人类进入国际互联网的时代,计算机网络正深远地改变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方式;纳米结构的新材料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优异性能;能源技术保证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生物技术导致新药的开发研制,增强人类对抗、战胜疾病的能力,让人类生活得更健康长寿;环境技术使人类生活在清洁、少污染的环境中,和自然界更和谐地相处。当今各国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学和人才的竞争。谁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就能领先于世界,站在时代的前头。我们现在对科学家和科学活动通俗生动的报道还太少。科学研究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科学研究要从娃娃抓起。各类媒体有责任加强宣传面向广泛普通民众的科学报道,尤其包括少年儿童。
另一方面,广大科研人员也要走出大学和科研院所的象牙塔,积极主动向公众宣传科学知识。从日本的名古屋大学到美国的喷气发动机实验室,都有定期向社会公开的“开放日”。在开放日那天,主办单位会准备图文并茂的展览和解说,供民众免费参观学习。我们的大学和研究所应该每年深入到学校,去给应届高中毕业生做学科内容的宣传介绍,这种交流对青少年的成长和选择职业道路会很有帮助,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爱科学,学科学。
我小的时候喜欢看《少年科学画报》,着迷于居里夫人等科学家的故事。那时,我曾想,将来也要像她一样勤奋努力地工作,为人类作贡献。儿时的天真想法被岁月洗刷得几乎模糊殆尽,直到最近我才知道,我现在的学术导师——加州理工学院教授William A Goddard III,是居里夫人第三代学术传人。我和居里夫人竟然在学术家谱上还有这么点“血缘”关系,这个发现使我猛然回想起了儿时的梦想。我相信,是理想的种子,而不是命运机缘带我走向了探索科学的道路。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希望本书能成为撒下科学理想种子的播种机,用老一辈科学家的感人故事为年轻的一代树立榜样。这本书的重点不在探究严谨的科学理论,对科学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看相关的学术专著;本书旨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诠释科学大师们的科学奋斗历程,把看似深奥的科学故事生动地介绍给民众。
我希望本书成为一座科学普及的桥梁,让大众,尤其是青少年更多地了解科学家的真实生活,以及科学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所在——通过科普宣传,唤起更多的人支持与拥护科学、相信与运用科学,并投身实践科学。当今社会的科学误区还很多,打着科学的幌子骗人的事件也屡见不鲜,比如 “磁化水治百病”等,就是典型的例子。只有宣传真正的科学知识,才是有效克制愚昧和伪科学的手段。
葛先生发明的“葛式扭摆”沿用至今,对材料内耗的研究可谓极其深远。这不由让我想起我们现在对科学成果的评价体制——从研究生攻读学位到教授职称评定,用论文数目定指标,“一刀切”评定优劣。这种定量化评估机制固然清晰明确,但是不免死板僵化,容易造成大家片面追求论文数目,不求研究质量和深度,导致产生引用率不高、影响甚少的“论文机器”,甚至数据成果造假。
因此,应该引入更灵活全面的评判机制,鼓励发展基础理论方法和实验手段,比如编写计算机程序(主要发达国家都有自己独立发展的大型量子化学程序包,但很少有中国人自己编写的量子化学计算机程序),或改进制造新型的实验仪器设备等。这类工作往往费力耗时,具有风险,但一旦成功就会导致新的成果接踵而来,意义深远。中国人有极强的诺贝尔奖情结,那就更要要求每个科研人员积极创新,脚踏实地地做科学研究,一步一个脚印地迈向科学顶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