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日期:2021-08-26

|  来源:【字号:

  此书起意于2006年,原想以钢小伙、铁姑娘的眼光和笔触来记录一代大师辉煌的人生,作为我们表达对柯先生的崇敬、感激之情,献给先生九十华诞的礼物。先生学问之深、品格之高,为我们深深所仰慕,向往在记录先生的点滴琐事中,体会先生爱国敬业之情,感受先生教育润化之意。但先生一生勤勉,惯于淡泊,且不喜张扬,此意一经知晓,便多番劝阻,不愿成稿。
先生生日之后,吾等仍心念念难忘此书。常与大家交谈之中,穿插先生故事以分享事理,每每掀起极大热情。是为感慨,如此精彩故事,只存于我们口口相授之间,实为可惜。且先生之故事,多为点滴片段,只言片语难以表述完整。遂大胆起意,采访先生本人,将先生之故事记录存稿。先生曾多次叮嘱,不应写书,仅当故事,听听而已,多点精力在学术研究上。虽难弗先生之意,但有如此机会多接受先生教诲,实属难得,不愿就此放弃。
  2007年1月28日晚7点半,在时任北京科技大学团委书记石新明的带领下,开始了第一次采访。之后,在病榻上,先生陆续给我们讲述了很多以往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旁征博引,议古论今,受益匪浅。在先生的笑谈中,我们记录下先生的两次流亡、两次进当铺、八年抗战、留英十年等等事迹。感受最为深刻的莫过于先生的拳拳爱国之心,谈及年少时代的流亡,先生悲叹的是山河的破碎、国家的落后;谈及在越南缅甸印度的工作种种,先生不提工作辛劳,只提国内外差距;谈及在英国留学生活,提及更多的是国外大学的办学模式如何运用到国内教育上……
  此书历时五年,多次中断。每每修稿,皆不甚满意,材料整理撰写之间,愈觉难以描绘先生风范之一二。但为早日与众共享先生教诲,品先生之风德,虽挂一漏万,仍将此拙本献出,以飨众人期盼之意。
  本书系集体创作完成。石新明、王丽莉、杨瑞栋、于伟、刘伟(小)、周意、马海等人多次采访,将录音转为文字,并与牛犁、刘伟(大)、乔保娟,谢甘霖、张子强、冯子同、陈希、王进、王婷、姚远、张治宇、贺亮等人共同完成初稿。后韩汝玢、石新明、潘小俪、王丽莉、周意、侯晓敏、关望、于伟、赵博、牛犁、马海等人对此稿进行数次修改,韩汝玢、石新明又进行了补充、统稿。
  衷心感谢柯若仪、柯若伦、柯若儒、柯英、柯明、李静波、黄务涤、张挺、邱亮辉、 王佩璇、朱元凯、刘建民、吴杏芳、柳得橹、蒋柏林、褚幼仪、陈梦谪、杜国威、孙淑云、梅建军、李延祥、李秀辉、潜伟、李晓岑、章梅芳、成瑜、陈坤龙……他们或接受采访,或参与修改,或提供图片、资料线索,提交与先生合写的文章。姜曦在搜集她的博士论文资料时,也特别关注先生在重庆档案馆、武汉大学档案馆保存的珍贵资料;田实专门去先生家中摄影。特别要提到的是韩汝玢、柳得橹两位有心人 ,她们有意搜集和保存先生的相关资料已经有20余年了,此书的很多资料、照片都由她们提供。虽年逾古稀,仍夜以继日地搜集材料、修改章节,甚至亲自扫描图片。 感受到的是她们对柯先生的崇敬、爱戴之心,对此书的慎重之情,让晚辈们感动备至。 
  柯先生的爱人,邱绪瑶教授和柯先生同龄,是燕京大学经济系的高材生,当年“一二?九”运动的参与者,如今也已至耄耋之年。得知我们在梳理先生故事,细心提供许多素材和照片。并亲自口述、撰写相关章节内容,多次打扰,为二位老人64年的伉俪情深所深深感动。然而,令我们非常悲痛的是,就在这本凝聚着她心血和爱意的书出版前夕,敬爱的邱绪瑶教授在2012年8月30日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她离开的日子,正是新生开学的时候,我们永远怀念她。
  2010年5月得知中国科学院院士局组织编写“科学与人生”大型系列丛书,经过申请《柯俊传》也有幸被批准列入其中。同年6月送出初稿请张兴钤院士、师昌绪院士推荐;又请叶恒强院士、师昌绪院士、柯伟院士审阅。他们都提出了宝贵意见,为本书的成稿做出了贡献。对这些宝贵意见编著者尽量在改稿中予以采纳、认真修改。联络员王丽莉为此书的录入、编排、加注、与出版社编辑联系等,任劳任怨、默默地做了许多工作。《柯俊传》五改书稿,终于出版。对5年来先后参与、支持此书出版的院士、教授、年轻晚辈、亲属,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衷心感谢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原北京市委书记刘淇校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师昌绪院士,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院士为本书题词,感谢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原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校友为本书撰序。
 
编著者 韩汝玢 石新明
2012年11月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