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融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日期:2019-05-14

|  来源:咨询与科普教育处【字号:

       为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连续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五四精神是五四运动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要求我们“把研究五四精神同研究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统一起来”。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科学在近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奋斗历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的历史作用,对我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年,正值五四运动100周年,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新时代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使命与任务,我们需要更加深刻地理解科学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让科学精神融入民族精神。近代以来,科学作为一种精神、一种文明,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勇于质疑、理性求知、实证求真的科学精神不仅引发了近当代中国社会的广泛深刻变革,同时也在我国老一辈科学家为中华民族崛起的奋斗历程中,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深深融合,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出以“高举科学旗帜,坚持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倡导爱国奉献,坚持服务国家、造福人民”为核心的具有“中国内涵”的科学精神。在向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进军的伟大征程中,广大科技工作者应率先垂范践行科学精神,不断丰富、发展、升华与传播科学精神,要避免浮躁浮夸、跟风盲从、罔顾事实、不容置疑之风,避免急功近利、学术失范,要勇于迎难而上、挺身而出,应对重大挑战、解决重大问题,让科学精神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的普遍价值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让科学文化融入时代精神。一百年前,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文化注入“科学”的要素。从科学启蒙到科学救国,进而到新中国“向科学进军”及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历程中,科学与经济、社会、制度和文化紧密互动,科学文化不仅是科学共同体的行为准则、建制规范和精神气质,更是与其他文化和系统互动、作用、整合、与时俱进并共同发展。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需要大力倡导和发展以“勇于探索、攻坚克难、崇尚创新、宽容失败”为主要特征的科学文化,并使之与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相结合,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的文化基础。广大科技工作者应身体力行传承五四精神,弘扬科学文化,推动科学文化的优良品质成为新时代全社会崇尚的新风,激发文化活力,增强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支撑国家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为世界科技强国建设提供不竭动力。

让科学教育与普及和科技创新“两翼齐飞”。科学教育与普及具有启蒙科学精神、传承科学文化、传播科学知识的功能,激发创新热情、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的浓厚氛围,是创新发展的基础。当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体系面临着新的重构,这给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科研组织管理方式以及科学技术的传播方式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科学教育与普及不仅是知识的传播、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更是科学思维的开启、科学方法的示范,不仅要满足专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公众的实用需求,还要将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内化为受教育者或公众的信念、思维、行为与习惯。广大科技工作者应身体力行,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立足本职工作和专业素养,积极投入到科学教育与普及事业,提升公民科学素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人才基础。

让伦理道德为科学守住底线。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福祉的同时也伴生不确定性和风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有机遇、也有挑战。科学伦理与道德不仅关涉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更是决定整个人类的生存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乎人类命运的核心问题。科学技术发展到新的高度、拓展到新的领域,科学伦理道德应如影随形并及时发挥作用。广大科技工作者应清醒地认识到,一些新的科技一旦被滥用,有可能危及自然生态、人类伦理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广大科技工作者应直面科学技术本身的局限性,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应用的潜在风险及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果,在心中建立崇高的道德法则、恪守科研道德规范,尊重生命、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以关爱人类的责任心去衡量所要解决的问题,确保科技发展与人、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

科学是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是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感念百年沧海桑田,展望民族复兴伟业,广大科技工作者应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发展先进科学文化、力行科学教育与普及、坚守伦理与道德底线,让科学灿然于世,让科学光耀未来,让科学造福人民和社会,让科学融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建新功。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