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学部“早期大陆形成演化与环境资源效应”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在京召开

日期:2021-07-06

|  来源:生命地学办公室【字号:

  2021621日,在中国科学院学术会堂举办了以早期大陆形成演化与环境资源效应为主题的第118次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办,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中国科学院学部学术与出版工作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西北大学、北京大学承办,《中国科学》杂志社协办。论坛执行主席由赵国春院士、郭敬辉研究员担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翟明国院士、Ross Mitchell研究员、范宏瑞研究员、焦淑娟副研究员,西北大学赵国春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刘耘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万渝生研究员、张拴宏研究员、朱祥坤研究员,南京大学王孝磊教授,北京大学陈衍景教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朱茂炎研究员等来自10多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20余位专家学者集聚一堂,共同探讨前寒武纪地质学学科发展的前沿和未来。  

  翟明国院士以前寒武纪地质研究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为题,从学科的使命、大陆生长、早期环境演化与物质循环和相关联系与系统科学四个方面对当前前寒武纪地质学研究中面临的问题展开了系统论述,尤其针对板块构造与花岗岩的关系、克拉通化过程、大氧化事件、绿岩带的性质、变质流体作用、地球早期宏观水的内涵、BIF在地球早期环境演化中的指示作用以及前寒武纪与氧气相关的地质和环境过程等进行了重点阐述,明确了大陆生长研究在前寒武纪地质学研究中的核心地位,指出了早期环境演化与物质循环研究为前寒武纪地质研究中亟待加强的前沿课题。 

  赵国春院士作了题为前板块构造与大陆起源的报告,指出了目前大陆起源的两种模式——板块构造体制下的岛弧和地幔柱模式下的洋底高原模式。赵国春院士以太古宙火山岩缺少现代板块构造的火山岩组合、俯冲作用难以解释高温科马提岩浆的产生、板块构造难以解释太古宙TTG在短时间内大量出现、缺少太古宙双变质带、广泛的逆时针P-T变质轨迹等案例对大陆起源于俯冲作用之说提出了挑战 

  随后,刘耘研究员就冥古宙地球状态与演化及比较行星学研究方面作了专题报告;万瑜生研究员就太古宙大陆形成演化与克拉通化等问题展开了论述;王孝磊教授就早期花岗质岩石的形成与地壳性质做了介绍;张栓宏研究员作了前寒武纪大火成岩省与超大陆重建及古环境的报告;Ross Mitchell研究员作了题为Supercontinent cycles and Earth’s geodynamic history的报告;焦淑娟副研究员作了超高温变质作用研究与地球早期构造过程的报告;朱祥坤教授就前寒武纪地球表生环境演化展开论述;陈衍景教授介绍了古元古代大氧化事件;朱茂炎研究员就新元古代雪球事件与生命大爆发做了相关论述;范宏瑞研究员分析了前寒武纪矿产资源演化和目前全球的分布状况。 

  论坛的举办进一步推动了国内科研人员在早期大陆形成和演化、相关构造机制的转变、环境变迁、早期生命的演化和矿产资源等关键研究领域的聚焦和科学研究,增进交流与合作,开展科技创新,为早期大陆形成演化与环境资源效应发展战略和方向提供了参考。 

 

  赵国春院士致辞及报告 

  参会专家合影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