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学部“人工智能时代的科研诚信”科技伦理研讨会在京召开
2025年9月26日,中国科学院学部科技伦理研讨会在北京顺利召开,会议主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科研诚信”,由梅宏院士、管晓宏院士、胡海岩院士分阶段主持。
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主任胡海岩院士在会上致辞。他指出,从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问世以来,人工智能已广泛应用于知识获取、数据分析、学术写作,极大提升了学习和研究效率,人工智能的介入使得学术活动的主体构成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算法参与”的科研模式导致了贡献度界定模糊、过程透明度降低、结果不可解释性增加等一系列新问题。胡海岩强调,科研诚信是科学事业的基石,面对人工智能带领的调整,应更加坚守诚信底线,推动制度、技术与文化的协同治理,营造公开透明、诚实守信、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
研讨会上,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梅宏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副主任韩宇、爱思唯尔全球期刊管理团队成员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孙岩、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宗成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副研究馆员马娜、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科学计量与评价中心副主任杨代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鸿鹏等专家分别作报告。与会院士专家围绕主题深入交流,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建议。大家认为,AI正在逐渐融入科研全过程,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科研诚信担忧;要拥抱技术创新,但机器智能时代的学术操守尚未形成共识,要严守诚信底线;当前人工智能正在迈向人机混合智能、可信人工智能、“灵巧”人工智能,而通用人工智能任重道远;要立足“从无到有、先有后优”的政策思路,加强科研诚信治理标准化体系框架的建立等。胡海岩作总结,他呼吁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进一步凝聚共识、深化合作,持续推动科技伦理建设向纵深发展。
科技伦理研讨会是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主办的一项重要年度学术品牌活动,自2011年开始,已成功举办了14次。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承办,《科学与社会》编辑部协办,科技工作者、科技政策和管理研究者、科研管理部门领导、出版集团代表及媒体人员等共70余人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