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光灿传

|  来源:【字号:

  序(汤洪高)
  郭光灿算是我的同事,也做过我的邻居,还是我的朋友,所以我很高兴为他的传记作序。
  我与郭光灿一起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多年,十分了解他的为人和学识。现在这部传记,比较全面和完整地反映出他的工作与生活,有助于大家尤其是年轻人了解郭光灿和中国量子科学发展的历史。特别地,我还要格外强调传记中所表达的几点。
  第一是郭光灿作为一代学人的家国情怀。
  郭光灿出身寒门,幼年丧父,生活清苦,但他聪颖好学,酷爱读书,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留校任教。可惜还没来得及真正从事他所心爱的科研工作,就遭遇社会动荡,学校下迁,耽误了年轻时代的大好时光。直到改革开放之后,国家重视知识与教育,郭光灿也抖擞上阵,出国访学,重新寻找自己的科研方向。可以说,郭光灿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祖国的科研和教育事业,显示出一代学人报效祖国的拳拳之心。
  第二是郭光灿敏锐的科学洞察力。
  改革开放之后,国家百废待兴,科研领域相对落后。这时,郭光灿凭借敏锐的科学洞察力,独辟蹊径,振臂而起,揭开了中国量子光学研究与教育的序幕,尤其是对其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 世纪 90 年代,郭光灿又敏锐地认识到量子信息已成为当时国际研究领域的前沿学科,未来将对整个国家产生十分重要的非凡意义,于是在前途尚不明朗和许多人极不理解的情况下,郭光灿毅然投身于量子信息领域,当时他既没有经费,又要顶住各种压力,经过长时间的巨大努力,终于争取到国家“973 计划”项目,而且这一项目还“催生”出好几位院士。
  第三是郭光灿对科研团队建设的重视。
  从事科研工作,人才非常重要,需要后继有人。郭光灿在这点上做得十分到位,他不但能及时发现人才,还会刻意培养人才。在他的团队中,大多数人是他昔日的学生,他们刚到实验室时,很多人没有科研基础,全都是郭光灿手把手带出来的。郭光灿不但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而且注重他们的个人特点,尽量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如今这些年轻人大多能独当一面,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做出了成绩。
  总之,郭光灿对于国家的贡献,对于科研的敏锐,对于教育的付出,都可谓难能可贵。他对中国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的贡献,更是功不可没。将其誉为中国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科学的开拓者、先行者与奠基人,郭光灿当之无愧。
  当然,传记中还记录了郭光灿平时工作与生活中的许多细节,很多资料都是第一次面世,即使我与郭光灿这般熟悉,很多故事也是初次读到,颇觉新鲜。这将使读者更加清晰且深入地认识郭光灿,一个生动立体的形象呼之欲出。
  寥寥数语,不再赘述,还是请读者自己到传记中领略和体味吧!
 
总序  
序  
序幕 传递信息的少年 
第一章 八闽岁月 
一、特别的 1942 
二、一千八百万分之一  
三、“汾阳郭”与“洛阳桥”  
四、客死他乡的父亲 
五、母亲郑算  
六、蚣蚮  
七、“蟹钳泥药膏”  
八、遇险“斗门头” 
九、棉花与铁孰重?  
十、假装的梦话  
十一、渡河赴考  
十二、泉州五中  
十三、倒扣的饭碗  
十四、短暂的文学梦  
十五、三年学业两年完成  
十六、智与体 
十七、险些未能入团  
十八、血压陡升的体检  
十九、物理试卷上的光学题 
二十、高考成绩 
二十一、永远的母校  
第二章 科大生涯  
一、“中科大”画卷  
二、难以下咽的馒头 
三、交心引来外调 
四、量子“分水岭”  
五、专业与专门化  
六、意想不到的留校  
七、校友情深  
八、夭折的激光武器  
九、马尾“老头子”与白奇“眼镜蛇”  
十、饿着肚子下迁  
十一、落地合肥  
十二、恋爱 
十三、第一次乘坐飞机  
十四、结婚与“回炉班” 
十五、“基辛格博士” 
十六、招生插曲  
十七、特别的 1976 /100
十八、愤愤不平的年轻时代  
十九、告别实验后的摸索  
第三章 开启量子之光 
一、近乎“裸考”  
二、过境被拒  
三、多伦多的阳光  
四、量子光学大本营  
五、等待黎明的前夜  
六、2019 年与 1984 年的滁州  
七、“开讲啦”中的黑白照片 
八、“琅琊会议”  
九、孤独的人不再孤独  
十、量子光学专业委员会  
十一、“量光缘此起”  
十二、沙漠灌溉  
十三、搭台唱戏 
十四、没有 TOFEL 和 GRE 的年代  
十五、CUSPEA 主教练 
十六、遥远的回声  
十七、教授与常务副院长  
十八、理学院后续  
第四章 奠基量子大厦  
一、闻风而动  
二、“信息论补习班” 
三、一名聪明且勤奋的学生  
四、来自长者的关怀  
五、从“纠错”到“避错” 
六、“段-郭界限” 
七、一名同样聪明却贪玩的学生 
八、从游戏到科研 
九、赵兰英患病  
十、遭遇坎坷  
十一、爱才之心  
十二、与诺贝尔奖相关  
十三、形形色色的学生  
十四、解除后顾之忧 
十五、团队精神 
十六、新的生活  
十七、“原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 
十八、衣食住行 
十九、郭涛结婚 
第五章 开拓者 先行者 奠基人 
一、把冷板凳坐热 
二、非线性科学研究中心 
三、碰壁“973” 
四、女儿、母亲与外祖母  
五、致信钱学森  
六、“贵人相助”之一  
七、香山会议 
八、5 万元救急 
九、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 
十、实验 
十一、来自“有关部门”的关注 
十二、老图书馆 
十三、心胸  
十四、院士摇篮  
十五、继续实验  
十六、城域网  
十七、“四合院” 
十八、量子政务网  
十九、大手笔的布局  
二十、从“二手货”开始 
二十一、借款 800 万元  
二十二、“贵人相助”之二  
二十三、后摩尔时代 
二十四、量子芯片与量子计算  
二十五、布局完成  
二十六、人才接力  
二十七、交换笑脸的“柴郡猫” 
二十八、无尽的追求  
二十九、尚未建成的物理学大厦  
尾声 未完的结局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郭光灿个人概况 
一、年谱 
二、荣获主要奖项  
三、主要社会兼职  
附录二 郭光灿团队主要科研成果  
一、量子物理及量子信息物理基础  
二、量子密码  
三、量子计算  
四、量子模拟  
五、量子测量和量子传感 
六、量子器件及材料  
后记  
 
  星河,北京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兼科学文艺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市文学艺术联合会理事,北京作家协会理事。
  主要从事科幻小说、科普作品和科学纪实文学创作,已出版和发表作品数百万字,著有《残缺的磁痕》等长篇作品十余部,《聚铁铸错》等中短篇作品数百篇,作品集《时空死结》等十余部,主编《中国科幻新生代精品集》、“年度科幻小说”(漓江版)等作品集。科学纪实文学主要包括《麦浪如歌》《三月第二个星期四》《“贾立群牌B超”》《夸父的手杖》等。
  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宋庆龄奖、冰心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银河奖等诸多奖励。1997年被授予97北京国际科幻大会银河奖。2007年被授予“在科普编创工作方面有突出贡献的科普作家”。2010年荣获第五届北京中青年文艺工作者德艺双馨奖。2012年被评为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科普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