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专家学者重庆“论剑”开放科学与科研规范
| 来源:光明日报【字号:大 中 小】
9月23日, 中国科学院学部科技伦理研讨会在重庆召开。此次研讨会以“开放科学与科研规范:机遇与挑战”为主题,北京理工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道德建设委员会主任胡海岩,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道德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梅宏等来自科研院所、高校、科学出版机构等单位的80余位专家、学者,集思广益,认真分析开放科学面临的问题,研讨解决方法。
浙江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何满潮,《中国科学》杂志社总经理助理、《科学通报》中英文版编辑部主任安瑞,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大中华区开放科学总监王重芳,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员、知识技术研发中心主任袁军鹏,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唐莉分别做了主旨报告。
杨卫的报告以《开放科学与学术诚信》为题。他介绍,当前,开放科学已成全球共识,成为主要国家加快完善创新生态、抢占未来科技创新高地的重要政策抓手。中国已是发表OA(开放获取)科技论文最多的国家,是开放科学中大国博弈的一极。杨卫在报告中提到了开放科学面临的诸多挑战,并基于开放性、包容性两维度四象限的开放科学动力学模型理论,围绕开放科学与学术诚信,探讨了如何在开放科学的背景下促进学术诚信,提升可分享数据的学术质量、信息质量与可靠性质量。
何满潮提出,未来我国科研建设,应是在开放科学和科研规范的背景下,在国际范围内从科研活动、资源、环境等额开放共享,到最后实现知识的量变到质变。
安瑞则结合国内外期刊出版发展态势,以《科学通报》中英文版工作实践为例,梳理了期刊发展中出现的与学术诚信和出版伦理相关的一些新挑战和新问题,并努力探索应对举措,希望在开放科学背景下,为科研诚信做出科技期刊的努力和贡献。
王重芳提出,传统科研体系和规则下,科研工作者在以论文的形式呈现学术成果时,倾向于追求正向结果和新颖结论,而忽视甚至有时故意隐瞒了研究和发表过程的完整性及透明度,导致其科研成果的可信度缺乏充分论证。开放科学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
袁军鹏在报告中谈到了开放数据、开放研究、开放出版可能存在的诚信风险。就开放数据而言,可能引发涉密数据泄露,存在数据安全隐患;使用者未能准确理解数据含义,引发数据的不当使用;未经授权的数据使用,可能引发知识产权问题。开放研究的设计方案、数据及结论的公开,可能成为AICG(人工智能自动生成内容)工具的“喂料”,而AICG工具的滥用与误用可能生成虚假数据、图片、论文等,引发抄袭剽窃问题,诱发无实质贡献论文,或引发更为严重的科研失信。而在开放出版领域,预印本出版可能引发“洗稿”“复现”等“思想剽窃”的学术不端行为;OA期刊的论文处理费逐年增加也限制了科研成果的交流;掠夺性会议/期刊存在降低研究质量的风险。针对这些问题,袁军鹏从加强科研数据管理、明确AICG在科研过程中的使用边界、制定掠夺性期刊/会议名单等方面提出了建议,积极防范和应对风险,构建安全、透明、可信的开放科研生态。
唐莉则以开放同行评议为切入点,分析了传统同行评议的基本理念、目标、困境及新挑战,梳理了国际开放同行评议的研究与实践。她提出,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中国学界应充分参与开放科学的研究与实践,将负责任研究与创新嵌入到中国科技自立自强语境下,展现负责任科研大国的自觉担当。
科技伦理研讨会是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一项重要的年度学术品牌活动。自2011年以来,已围绕干细胞、生态环境、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科技伦理问题,举办了多次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规范与伦理研究支撑中心、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承办。